大漠魚:腐敗不是猜想出來的 請不要侮辱人民的智商

【新唐人2012年3月2日訊】近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稱:媒體過分渲染腐敗加劇了公眾「焦慮情緒」。這篇未具署名的文章進一步闡釋:很多「腐敗現象」是新聞媒體「重構情景」的過分渲染,導致民眾產生了「腐敗猜想」。尤其不可將腐敗問題中存在的「日記、情人」等陰暗面以低級、獵奇的心態大肆渲染,更不能挑戰法律的底線。

看到「人民日報」發表這樣的文章,內心不由地緊縮起來,它給人帶來的恐怕不只是「情緒焦慮」,更有內心莫名的恐怖。既然是人民日報發佈的信息,無疑是在昭告天下,輿論自由的寒冬已經到來。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首先要澄清,本文引述的觀點,源自官媒,並非斷章取義。當然,原文中也有「對客觀存在的腐敗現象要正視」這樣的提示,但同時他著重告誡新聞媒體「驅散腐敗猜想,絕非埋起頭來當鴕鳥」。以筆者有限的智商,只能將它理解為必須手眼同步地、快捷給力地、刻不容緩地將「腐敗猜想」扼殺在萌芽中。

何謂「猜想」,說白了就是人們調動的思維意識,所以,扼殺猜想就等於消滅意識。試想,如果一個人連意識都沒有了,那他還有存活的意義嗎?當然在中國,這正吻合了數千年封建傳承並標榜的「臣服」理念。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隨著歷史步伐的邁進,陳舊的東西必然一個個被取代,如果現時再固執地沿襲業已淘汰了的東西,不但不會被認可,更是自取其辱。

說到「腐敗」,早已不再是個敏感話題。事實上,正是太多的腐敗成就了公眾強大的免疫力。而之所以樂此不疲地討論腐敗,制止腐敗是公眾不願意眼巴巴地看著中國走入歧途,最終被埋葬進歷史的垃圾堆中,做淪喪後的亡國奴。筆者想,這樣的意識沒有錯,也絕不可或缺。古人有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驅逐腐敗,民族自救是每個人推卸不掉的責任。在我們的行為中,對客觀存在的腐敗現象有義務說不,對「猜想」的腐敗,更是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這何錯之有?況且,中國當下的官場情形似乎沒有人民日報說得那麼樂觀,無論是來自媒體,還是來自我們身邊,以權謀私,踐踏法律的公權惡勢力觸手可及,無處不在。幾乎到了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地步。像這等現象避之不及,還用得著杜撰、猜想給自己添堵?人民日報的文章中還特別強調不要動不動就把「情人、日記」之類低俗的東西和腐敗聯繫在一起,問題是幾乎所有的腐敗案件都沒能擺脫此類低俗的影子。作為媒體,總不能為了顧及某些「形象」就背棄職業道德,顧左右而言他,如此一來不但無助於揭開事實的真相,還涉嫌包庇犯罪,又怎麼能夠起到防止、杜絕腐敗的作用?在人民日報看來,媒體之所以盯著此類低俗的東西不放,是為了滿足公眾的獵奇心換取眼球效益。而筆者要說的是,儘管不乏有獵奇的可能,但也是腐敗分子躬身親為做出來的。君不見在獵奇心的驅使下,不正有更多腐敗分子浮出水面,原形畢露?無須諱言,目前中國的反腐手段幾近枯竭,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所以「小三小四」、親屬反目、網絡曝光甚至成了難得的反腐依靠。雖然說這些做法攜有以惡對惡的味道,顯得不那麼人性,但已經沒有了選擇。因為這都是強悍的制度體系造成的,如之奈何?

拾捌大召開在即,全世界都在關注和寄望中國的政治面貌和人文環境有所改觀。可從人民日報這時候傳遞出的信息來看,顯然失望將會大於希望。因為我們從中領悟到的還是那個不屈不撓的穩定主題。在筆者看來,不管是「穩定」還是「和諧」,決策者從一開始就將它的錯譯了,為什麼?因為和諧穩定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民生安康,訴訟公正。如果越過這個前提以求理想的結果,必然是捨本求木,適得其反。即使是眼前暫時豎起了一幢漂亮的建築,也不過是空中樓閣,既經不起風侵雨蝕,更吸收不到日月之精華,短暫的華麗終將被無情的坍塌撞成滿地齏粉隨風散去。

文章的最後,筆者再說一句,請人民日報最好擺正自己的位置,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萬萬不可以教父的姿態俯視自己的人民,更不要低估和作賤人民的智商。如果人民善意的焦慮得不到重視甚至是故意矇蔽羞辱,極有可能演繹成爆發的力量,請回頭看看,人民最後取勝的歷史好像從來還沒有被改寫過。

文章來源:《博客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