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风:难道“以人为本”还要等时机成熟?

【新唐人2011年11月3日讯】10月30日开始,北京连续三天陷入大雾的包围之中,市环保局公布的空气质量却只是“轻度污染”。而在微博上,网友们贴出美国大使馆公布的不断破300的空气污染指数。为何差距如此之大?据说“主要是因为我国未纳入PM2.5监测”。

何谓“PM”?PM就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后面的数字代表悬浮颗粒的直径,简单地说,PM10就是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这是我国目前的控制标准。而日、美、印、欧盟等都已陆续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这就是“为何差距如此之大”的答案。

是不是因为我国的检测设备或检测水平落后?不是的!“环保部门专家表示,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指标进行监测,我国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那么,我国为何不将这些“极易富集于肺部深处”的有害微粒列入控制范围?环保部门专家表示“时机不成熟”。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既然知道这些“颗粒物质”的危害性,又“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还在等什么时机呢?说出来还真的让人大跌眼镜,“相关人士解释称,目前我国PM10的浓度水平还比较高,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而PM2.5的污染情况较重,如果制定实施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

原来所谓的“时机不成熟”,是一种眼不见为净的“鸵鸟政策”。目前我国在PM10的控制标准下浓度还比较高,还没有根本解决,PM2.5标准之下的检测结果,谁敢公诸于众?只有装作不知道。否则人们可能连呼吸也变得和花钱一样,能省就省点了。

那么,对空气质量的控制,是不是一个世界难题?从技术上说好像不是。据了解,城市的PM2.5主要来自燃煤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并不像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之前所说的,“环境质量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这还不是人类自己在“造孽”么?但是,谁敢认为这些促进经济腾飞,加速城市发展的大干快上是“造孽”?

然而,是不是“造孽”不是经济数据说了算,更不是GDP说了算,而是这样的发展模式带给人类的究竟是什么?撇开这种发展模式下取得的成果是如何分配的,不去计较谁多谁少,就这种不敢去检测的、“大范围超标”的极易富集于肺部深处的有害物质对健康的损害,足以让人想起小沈阳的一句调侃:“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人死了,钱还没有花完”。

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关系,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以人为本”,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明知道某些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存在相关治理上的滞后,那么,就应该及时治理或调整,怎么能采取眼不见为净的“鸵鸟政策”呢?看似理智冷静的“时机不成熟”,实则是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冲动中对健康和生命的漠视。所谓的“如果制定实施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实际上是说出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大范围污染,而“时机不成熟”,就是还没有决心舍弃这些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盈利项目,或者连治理还都束手无策。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就是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发展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人——为了人在更好的环境里生活。而现实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发展的成果成熟了,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这才是有关发展的根本问题。如果连保障人们居住和生活的自然环境都觉得“时机不成熟”,那么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文章来源:《博客日报》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