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廷惨案》观后感

【新唐人2011年6月25日讯】4月10日,在一个不应该的时间和地点,波兰总统与众同僚的座机坠毁在卡廷森林附近,他们本是计划参加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日活动的,卡辛斯基总统罹难。看过《卡廷惨案》并且翻阅图书馆中的资料了解那次惨案的背景后,毛骨悚然。

有本杂志这样描述电影《卡廷惨案》:“现在流行文化要求的是一个有力并且简单的故事线……瓦依达先生没有做到,他采用了太多的角色,并且从中心线索中延伸了太多的细节,只会分散观众的注重力。”

这是一个相当客观,或者说过于客观的评价。波兰电影《卡廷惨案》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好电影,但对很多人来说,它的确称不上好看。83岁高龄的老导演安杰依•瓦依达用相对传统的叙事结构和影像风格来讲述这个故事,略显漫长的铺垫,没有被刻意突出的主人公,没有煽情段落和视觉奇观,这让《卡廷惨案》看上去象一部60年代的电影。而且,影片没有照顾国际观众的欣赏习惯,如果你对波兰历史缺乏了解,你会对片中很多细节视而不见。

卡廷惨案是波兰人心中一段隐秘的伤痛。1939年,前苏联军队进攻波兰后,逮捕了大量波兰军人,由于当时两国没有外交关系,在斯大林的概念里,被纳粹德国入侵的波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关押这些波兰军人消耗了战时物资,同时也潜在着从属关系的威胁,1940年春天,斯大林下令在前苏联边境的卡廷森林秘密处决了包括两名将军在内的一万两千名波兰军官。1943年纳粹发现了卡廷森林的万人坑,推算这些人遇害的时间是德国入侵前苏联之前的1940年,而前苏联政府一直将惨案的时间说成是德国入侵后的1941年,这一惨案当然就是德国人的罪行。在此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很多了解真相的遇难者家属被迫保持着沉默,“卡廷”在波兰人的生活中是一个禁忌的词汇。直到八十年代末,前苏联政府在大量的证据面前终于承认了卡廷森林中的真相。

安杰依•瓦依达的父亲就是卡廷森林中的遇害者。六十多年过去了,遇害者的直接亲属们逐渐逝去,瓦依达认为自己在有生之年应该完成这个故事。他当然不会在这样的影片里娱乐大众或者卖弄技巧,或者迎合流行文化。

《卡廷惨案》由四个被俘的军官和他们的家人组成了那个年代波兰人的群像。将军的妻子每天在餐桌上为缺席的丈夫准备一套餐具,了解了丈夫遇害的真相,她冒死也不愿成为纳粹的宣传工具,而多年以后她却要在谎言中沉默。以导演母亲为原型的军官妻子穿越大半个波兰去营救被俘的丈夫,而丈夫却要履行军人的职责。飞行员的妹妹在哥哥的墓碑上刻上真实的死亡时间,于是墓碑被毁,妹妹也人间蒸发。四名军官中唯一的幸存者无法在谎言中苟活,他开枪自杀。这一切都以极其冷静的风格呈现出来,简洁的台词,丰富的细节,在这样的题材面前,只要有足够的事实就足以令人震撼。

片中还有一个刚考上艺术学院的男青年,因为当街撕毁前苏联的宣传海报而被追逐杀害,这个角色是以导演本人为蓝本。在瓦依达以往的影片中,他总喜欢塑造一个以自己为蓝本的角色,给他安排一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命运。

五十年代瓦依达曾经拍摄过著名的战争三部曲,这三部影片均被政府禁映,很多年后才重见天日。谈起《卡廷惨案》,瓦依达说,这部影片是和战争三部曲的“遥远的重逢”。

《卡廷惨案》在最后20分钟再现了军官们被处决的情景,他们一个一个分别被带进行刑室或万人坑前,反绑双手,从脑后一枪毙命。这些和平年代波兰的社会精英们临死前是那么弱小,恐惧和绝望,他们最后的话都是在向上帝祈祷。

这黑色的20分钟就是《卡廷惨案》的全部意义。不需要额外的情感,结论,思考或者升华。真相。在这片森林里,我们需要的只有真相。

影片结束后,音乐响起,然后是整整一分钟的黑屏。可以想像,如果在电影院看这部影片,那将是一分钟完全的黑暗。还好,只有一分钟。在另外一些人的生活中,它是一辈子。

今天抽空看了平生第一部波兰电影,虽然没有丝毫的美感,却无比真实地还原了那段历史,片尾一分钟的黑暗里,眼里有泪却怎么也流不下来,我只是想,我们在面对灭绝的人性的时候,能做的难道就只剩下祷告了吗?

末了,向执导该影片的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依达先生致敬,面对历史是需要勇气的。

2010.4.13(网友投稿,全文照登)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