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廷慘案》觀後感

【新唐人2011年6月25日訊】4月10日,在一個不應該的時間和地點,波蘭總統與眾同僚的座機墜毀在卡廷森林附近,他們本是計劃參加卡廷慘案70周年紀念日活動的,卡辛斯基總統罹難。看過《卡廷慘案》並且翻閱圖書館中的資料瞭解那次慘案的背景後,毛骨悚然。

有本雜誌這樣描述電影《卡廷慘案》:“現在流行文化要求的是一個有力並且簡單的故事線……瓦依達先生沒有做到,他採用了太多的角色,並且從中心線索中延伸了太多的細節,只會分散觀眾的注重力。”

這是一個相當客觀,或者說過於客觀的評價。波蘭電影《卡廷慘案》是一部令人肅然起敬的好電影,但對很多人來說,它的確稱不上好看。83歲高齡的老導演安傑依•瓦依達用相對傳統的敘事結構和影像風格來講述這個故事,略顯漫長的鋪墊,沒有被刻意突出的主人公,沒有煽情段落和視覺奇觀,這讓《卡廷慘案》看上去象一部60年代的電影。而且,影片沒有照顧國際觀眾的欣賞習慣,如果你對波蘭歷史缺乏瞭解,你會對片中很多細節視而不見。

卡廷慘案是波蘭人心中一段隱秘的傷痛。1939年,前蘇聯軍隊進攻波蘭後,逮捕了大量波蘭軍人,由於當時兩國沒有外交關係,在斯大林的概念裡,被納粹德國入侵的波蘭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關押這些波蘭軍人消耗了戰時物資,同時也潛在著從屬關係的威脅,1940年春天,斯大林下令在前蘇聯邊境的卡廷森林秘密處決了包括兩名將軍在內的一萬兩千名波蘭軍官。1943年納粹發現了卡廷森林的萬人坑,推算這些人遇害的時間是德國入侵前蘇聯之前的1940年,而前蘇聯政府一直將慘案的時間說成是德國入侵後的1941年,這一慘案當然就是德國人的罪行。在此後的四十多年時間裡,很多瞭解真相的遇難者家屬被迫保持著沉默,“卡廷”在波蘭人的生活中是一個禁忌的詞匯。直到八十年代末,前蘇聯政府在大量的證據面前終於承認了卡廷森林中的真相。

安傑依•瓦依達的父親就是卡廷森林中的遇害者。六十多年過去了,遇害者的直接親屬們逐漸逝去,瓦依達認為自己在有生之年應該完成這個故事。他當然不會在這樣的影片裡娛樂大眾或者賣弄技巧,或者迎合流行文化。

《卡廷慘案》由四個被俘的軍官和他們的家人組成了那個年代波蘭人的群像。將軍的妻子每天在餐桌上為缺席的丈夫準備一套餐具,瞭解了丈夫遇害的真相,她冒死也不願成為納粹的宣傳工具,而多年以後她卻要在謊言中沉默。以導演母親為原型的軍官妻子穿越大半個波蘭去營救被俘的丈夫,而丈夫卻要履行軍人的職責。飛行員的妹妹在哥哥的墓碑上刻上真實的死亡時間,於是墓碑被毀,妹妹也人間蒸發。四名軍官中唯一的倖存者無法在謊言中苟活,他開槍自殺。這一切都以極其冷靜的風格呈現出來,簡潔的臺詞,豐富的細節,在這樣的題材面前,只要有足夠的事實就足以令人震撼。

片中還有一個剛考上藝術學院的男青年,因為當街撕毀前蘇聯的宣傳海報而被追逐殺害,這個角色是以導演本人為藍本。在瓦依達以往的影片中,他總喜歡塑造一個以自己為藍本的角色,給他安排一個與自己截然不同的命運。

五十年代瓦依達曾經拍攝過著名的戰爭三部曲,這三部影片均被政府禁映,很多年後才重見天日。談起《卡廷慘案》,瓦依達說,這部影片是和戰爭三部曲的“遙遠的重逢”。

《卡廷慘案》在最後20分鐘再現了軍官們被處決的情景,他們一個一個分別被帶進行刑室或萬人坑前,反綁雙手,從腦後一槍斃命。這些和平年代波蘭的社會精英們臨死前是那麼弱小,恐懼和絕望,他們最後的話都是在向上帝祈禱。

這黑色的20分鐘就是《卡廷慘案》的全部意義。不需要額外的情感,結論,思考或者昇華。真相。在這片森林裡,我們需要的只有真相。

影片結束後,音樂響起,然後是整整一分鐘的黑屏。可以想像,如果在電影院看這部影片,那將是一分鐘完全的黑暗。還好,只有一分鐘。在另外一些人的生活中,它是一輩子。

今天抽空看了平生第一部波蘭電影,雖然沒有絲毫的美感,卻無比真實地還原了那段歷史,片尾一分鐘的黑暗裡,眼裡有淚卻怎麼也流不下來,我只是想,我們在面對滅絕的人性的時候,能做的難道就只剩下禱告了嗎?

末了,向執導該影片的波蘭導演安傑依•瓦依達先生致敬,面對歷史是需要勇氣的。

2010.4.13(網友投稿,全文照登)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