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為何要吃梨?傳統習俗蘊含養生智慧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3月05日訊】3月5日是驚蟄節氣,春雷始響,慶祝春天的到來。這個萬物復甦的節氣有吃梨的古老習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和養生智慧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卯月的開始。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時節,春雷始響,蟄伏於地下冬眠的蟄蟲被雷驚醒,紛紛破土而出。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

驚蟄在歷史上也曾稱為「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

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此時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春鳥飛來。

晉代詩人陶淵明描寫驚蟄節氣的詩句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驚蟄也是春耕開始的日子,農諺也說:「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

《黃帝內經》上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意思是春季萬物復甦,人們應早睡早起,慢走散步,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

驚蟄有一個古老的習俗——吃梨,梨在中醫理論中有「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腑之陰」的說法。生吃梨可以清除體內的熱邪,而煮熟的梨則可以滋養身體的陰液。

冰糖雪梨資料圖。(視頻截圖)

在驚蟄這個由冬轉春的時節,人體需要適應氣溫的上升和濕度的變化,食用梨可以幫助身體調整狀態,保持陰陽平衡。

此外,梨與「離」諧音,驚蟄吃梨寓意著驅離害蟲,保護莊稼,希望新的一年獲得好收成。

梨的吃法多種多樣,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煮水食用,在一些地區,除了吃梨,還有其他一些與節氣相關的食俗。

「懶龍」:這是天津傳統小吃,也叫肉龍,流行於北京河北等地。是用發好的面擀成餅,再在上面均勻的抹上一層肉餡,捲起來再上鍋蒸熟,吃的時候可以配上稀飯等食物。

陝西地區吃炒豆、閩南地區煮毛芋子,寓意炒蟲,吃蟲,祈盼新的一年莊家不遭蟲害。

芋頭:驚蟄這天要在熱水中煮帶毛的芋頭(代表消滅多種蟲害),用煮芋頭沾糖吃,做法簡單,好吃又健康。

驚蟄有吃毛芋頭的習俗。(視頻截圖)

韭菜餡餅:用最好的麵粉和面做餅皮,用韭菜做餡,韭菜性辛微酸,含有揮發性油質,能散疲活血,溫中下氣,補虛壯陽,在腸內起消毒作用。

雞蛋:民間還有驚蟄吃蛋的說法,據說是因為驚蟄這一天要祭祀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張嘴,只有以蛋餵食,飽食後它就不會傷人了。

(責任編輯:唐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