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華爾街金融機構 逐步退出中國市場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12月09日訊】華爾街的金融大鱷正主動退出中國市場,根據中共的數據,截至今年10月份,機構投資人對中國股票和債券的投資規模減少了逾310億美元,而投資資金的減少,讓中國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繼國際信評機構穆迪下調中國展望前景至負面後,又有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增長勢頭的減弱,引發更悲觀的看法。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旗下的研究機構貝萊德投資研究所(BII)的高級主管,在「2024年展望簡報會」表示,中國經濟增長趨勢放緩,意味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外的新興市場存在更好的投資機會。

貝萊德投資研究所副所長亞歷克斯·布雷齊爾(Alex Brazier)表示,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和生產率增長放緩,已經將趨勢增長從曾經的10%,降至目前的5%,未來更低。貝萊德全球首席投資策略師李薇(Wei Li)表示,從風險調整的角度來看,投資中國的吸引力已經降低。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這幾天中國的股市上證已經跌到3000點以下,包括港股也表現不佳。在商言商的成分來講的話,外資在中國實際的例子是這幾年已經沒有賺到什麼錢了。所以在這個氛圍之下,他們當然就會比較能夠理性地去看待中國市場。」

12月8日,《華爾街日報》以《華爾街金融機構已在削減對華投資》為題,引述中共數據顯示,截至10月份,機構投資者對中國股票和債券的投資規模減少310億美元,這是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最大的資金淨流出規模。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萬鈞:「我們知道所有的投資,一定是朝向風險規避的情況,因為對投資人來講,他們最擔心的其實就是風險,因為風險會影響到折現率,進而影響到資產的價值,還有資產的現金流量。那這個資本是往有獲利的地方,還有低風險的地方去流動。那以華爾街它現在目前的做法,它是恰恰反映了對中國經濟成長的一個擔憂,和中國經濟整個風險不確定性的一個主要反應。」

報告指出,華爾街的金融大鱷正主動退出中國市場。

邱萬鈞:「在過去10年當中,平均每一年從美國進到中國的資金都是超過1000億美元。現在今年來講,整個華爾街它是從中國大概是離開了差不多310億美元左右。那今年另外新增的這個對中國的投資資金的數量,只有大概43億到44億美金左右的一個規模,跟過去每年動輒都是上千億美金的規模,根本就是不能相比。」

評論指出,外資離開中國的步伐雖然緩慢,但是持續性會很久。

黃世聰:「中國現在本身的經濟路線是要『往左走』,華爾街其實代表的是一個資本市場,資本主義的代表,你(中共)現在要往回走,是不是還能夠相容華爾街相關的人士在這裡面?所以變成是一個非常大的問號。你看到最近包括什麼先鋒的基金,或者說華爾街都有意縮減在中國人員的投資。所以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趨勢,就是慢慢地離開中國市場。」

包括橋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在內的一些對沖基金大幅減持了中國證券,凱雷(Carlyle)等多家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削減了旗下亞洲基金的募資目標。先鋒(Vanguard)和泛達公司(Van Eck)等共同基金管理公司也退出中國,放棄在華業務計劃。

黃世聰:「華爾街來的時候,它帶來了很多西方的觀念和西方的人才,然後它也會聘用當地的一些高管或是聘用當地的人才,帶來很多工作機會。相對應的,這些離開了之後,這些工作機會就沒了。然後你(中共)跟海外的資本市場的連結也就中斷了,所以我覺得當然對中國經濟長遠都會有影響。」

金融諮詢和資產管理公司Lazard的首席市場策略師表示,對中國投資環境的擔憂升溫之際,大贏家似乎是印度等新興市場。

隨著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再到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讓投資中國充滿高度的不確定性,原本全球供應鏈高度依賴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開始出現了撤離潮,全球重心逐漸從中國轉移,取而代之的印度,有「人口紅利」和政策支持,驚人的經濟成長速度,成為市場潛力可觀的新興經濟體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萬鈞認為,中共政權的合法基礎性在於經濟的發展,一旦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甚至開始有下修,加上失業率不斷升高,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將會產生動搖。

編輯/黃億美 採訪/常春 後製/王明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