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專訪許成鋼(一):如何看待改革開放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9月12日訊】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快速崛起,但近十年來,經濟增長陷入困境。許多人認為,改革開放已死。我們專訪了美國經濟學家許成鋼教授,深刻剖析如何看待改革開放

執政十年之後,習近平已經取消了任期限制、再現國進民退,並加強中共統治和個人崇拜。許多人認為,這標誌著鄧小平時代的改革開放已經死去。

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許成鋼教授表示,重要的不是改革開放是死是活,而是要先搞清楚改革開放是什麼?

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許成鋼教授:「你首先要弄清楚中國共產黨用這個詞的時候是什麼意思。鄧小平關於改革開放,實際上他有過很清楚的解釋。他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列寧的新經濟政策,這是鄧小平在1982年講的。那麼在改革開放這個概念沒有提出來之前,早在1980年的時候,鄧小平就已經非常明確的講了四個基本原則。這個基本原則就是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是任何時候,任何人,任何機構不能違反的。所以任何對改革開放的理解,一定不能離開鄧小平在改革開放開始之前設立的四項基本原則。」

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一方面是文革結束後,中國社會爆發了很強的自由化力量,衝擊共產極權制度。鄧小平執行四項基本原則來抑制自由化趨勢,搞了一輪接一輪的運動,直至1989年進行了慘烈的六四天安門屠殺。另一方面,天安門事件幾個月之後,柏林牆倒塌,之後蘇聯解體,東歐共產黨陣營的崩潰讓中共感到極大的危機。

許成鋼教授:「這個背景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時候呢,這裡非常重要的就是鄧小平的一個基本判斷,他的判斷就是說,你為了要維護這個四項基本原則,你要保證這些東西,那麼兩個最重要的方面,第一個方面呢,就是要堅決的要壓制任何的所謂的資產主義自由化,那麼天安門事件就是做的這件事。那麼另一面,他認為,就是必須經濟要發展,因為如果經濟不發展,這個社會主義制度是沒有辦法維持的。」

基於鄧小平的這個判斷,因此才有了1992年的所謂的南巡。之後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在特殊的條件下,在二三十年的時間裡,改革開放相對成功,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許成鋼教授:「但是呢,另一方面呢,就是因為他的這個整個改革開放的目的,我前面已經講了,是為了鞏固共產黨的統治,為了維護四項基本原則。因此呢,他這裡面的代價呢,是壓制不同的意見,壓制持不同政見的人,壓制人的基本權利。那麼還有呢,就是這個共產極權制的這個制度裡的最基本的部分,就是全面國有的土地制度,和這個全面的對這個所謂的經濟制高點的控制,這些東西合在一起呢,就導致了就是中國的這個財富分配有嚴重的扭曲。」

財富分配的嚴重扭曲,導致整體中國人的收入雖然有很大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家庭收入的總數佔GDP的比例,在很長時間裡卻逐年下降。

許成鋼教授:「當這個全體家庭收入的比例佔GDP太過低的時候,那麼就導致了中國的嚴重的內需不足。那麼另一方面就是,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中國的不平等也在迅速地擴大。所以中國嚴重的不平等導致中國有非常大的一個人群,長期地生活在絕對平衡線之下的。所有這些東西合在一起就導致中國經濟面對著非常嚴重的基本問題。」

許成鋼教授指出,雖然過去中國經濟有過快速的增長,但那只是一段時間的。這段時間之後,中國持續增長的能力實際上已經喪失了,這是由於中共這個制度帶來的。

編輯/尚燕 採訪/常春 後製/葛雷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