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國製造業「東山再起」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4月25日訊】去年開始,因為疫情影響,美國企業擔心海外供應鏈受到影響,興起「建廠熱」,加之美國政府投資政策的推動,美國製造業的建築支出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這預示著「美國製造」將東山再起。

4月24日,《華爾街日報》報導,去年,美國工廠的產量有所增長,新的工廠正在城市中心、鄉村、沙漠平原和衝浪小鎮拔地而起,據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的數據顯示,2022年,與製造業相關的建築支出達到1,080億美元,為有史以來的年度最高值——超過了興建學校、醫療中心或是辦公樓的開支。

其中,大部分增長來自電動車電池、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這是美國重點發展的目標,這些行業得到了政府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扶持。

還有眼鏡、自行車和健身補充劑的企業,也找到了回國的理由,這些行業曾經完全依賴低成本國家來生產。

報導舉例說,襪子廠家針永公司(Future Stitch Inc.)去年夏天在加州歐申賽德(Oceanside)開設了一家新廠,這是它在美國的首家工廠。

針永公司首席執行官泰勒·舒佩(Taylor Shupe)說,還會在美國建第二家工廠,說不定還會有第三家。

「『美國製造』變得越來越有價值了。」舒佩說,「在我看來,這裡值得留下。」

報導分析,全美之所以掀起這股製造業浪潮,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縮短產品生產地與銷售地之間的距離。

丹麥玩具生產商樂高公司(Lego A/S)目前主要通過墨西哥的一家工廠向美洲地區供貨,為了縮短供銷距離,在弗吉尼亞州里士满(Richmond)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美國工廠。

「這讓我們能夠快速響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也有助於管理我們的碳排放指標。」樂高首席運營官卡斯滕·拉斯穆森(Carsten Rasmussen)說。

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一些企業遭遇了新冠疫情造成的供應鏈阻斷,影響了原材料供應,才在美國建立工廠。

總部位於田納西州的營養品生產企業Vireo Systems Inc.有一種關鍵原材料要從中國進口,這種名為肌酸的天然化合物可以補充能量,在舉重選手和運動員當中很受歡迎。

新冠疫情阻斷供應鏈後,該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福克納(Mark Faulkner)決定在內布拉斯加州建一座廠。「我們想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說。

在成立至今的20年間,總部位於加州的眼鏡銷售企業Zenni Optical Inc.只依靠設在中國的製造廠。去年5月,它在俄亥俄州哥倫布(Columbus)附近開設了第一家美國工廠,以更好地服務於中西部和東海岸地區。

Zenni美國製造業務主管羅伯·泰特(Rob Tate)說,新廠使得Zenni能夠在客戶下單48小時內交付眼鏡。他說,這家美國工廠約有100名員工,每天加工眼鏡2,000副,公司計劃年底前將這一數字提高至1.4萬副。

泰特說,原本的計劃是打算將俄亥俄州的這家工廠作為精加工實驗室,對來自中國的鏡片做最後的修飾。新冠疫情擾亂供應鏈後,Zenni把這家工廠變成了一家「全能」工廠。

同時,規模龐大的政府激勵措施也助長了這股建廠熱。拜登政府對電動車和半導體投入數十億美元,鼓勵發展國內行業,州政府也為此投入數十億美元。

製造業一直是美國人生活中的必要組成部分。美國工業還為二戰的勝利做出過貢獻,當時私營行業中近一半的人都在工廠工作。二戰過後,在自動化的影響下,為降低成本,美國企業將業務轉向海外。

瑞銀(UBS)產業分析師克里斯·斯奈德(Chris Snyder)指出,美國去年的產能增幅創下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此前,新冠疫情造成的供應短缺與延遲促使製造商對以往那種遠距離的供應鏈進行了反思。

「新冠疫情就好像是揭開了那層面紗,讓每個人都看到了他們面臨的風險有多大。」斯奈德說。

據美國勞工統計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私營領域中,製造業的就業人數穩定在10%左右,過去兩年間該行業新增近80萬個崗位。

但是,這些行業也面臨著自身的困境,即勞動力短缺。據全美製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數據,現在,存在約80萬人的用工缺口,這不禁使人擔心,勞動力短缺及其它瓶頸或許會讓這場繁榮戛然而止。

提倡製造業崗位回到美國的「回流計劃」(Reshoring Initiative)總裁哈里·莫澤(Harry Moser)說,「我想拿回多少訂單都可以,但問題是沒有幹活的人。」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工程與製造史教授大衛·明德爾(David Mindell)談到,從可互換零件的研製到微處理器的興起,重要的周期通常會在數十年間逐漸鋪開。他說,此輪「建廠熱」預示著美國剛剛踏入一個新的周期。明德爾與別人共同創辦了一家投資於產業轉型的風投公司。

「製造業從一開始就是美國故事的一部分。」他說,「在我看來,如今的這一幕是在回歸更加傳統的做事方式。」

(責任編輯:李酈)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