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情勢急遽惡化 各國閉館撤離反應不一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8月14日訊】阿富汗民兵組織塔利班一週內攻下阿富汗34個省會中的10個,12日還占領東南部戰略要地加茲尼,進逼首都喀布爾僅150公里之遙。北歐國家紛紛關閉駐喀布爾大使館及撤離工作人員。美國則敦促公民即刻離開阿富汗,並銷毀大使館敏感資料。

塔利班(Taliban)12日拿下位居重要戰略位置的加茲尼(Ghazni),距離首都喀布爾僅150公里。

據法國24 (France 24)報導,加茲尼位於喀布爾(Kabul)到坎達哈(Kandahar)主要高速公路沿線,實際上扮演著首都和南部塔利班要塞之間的門戶,是塔利班一週內攻下的第10座省會。

加茲尼被攻下恐對阿富汗原本已經緊繃的空軍武力造成更多壓力,潰散的安全部隊在地面增援遭切斷下,亟需空軍的協助。

目前阿富汗全國400多個行政區已大半淪陷,被攻下的省會已達13座,包括喀布爾加茲尼與西北部重要省會瑙堡,現在更是已經包圍北部最大城市,過去一向是反塔利班的堡壘馬薩里沙利夫(Mazar-i-Sharif)。

阿富汗南部親塔利班重鎮坎大哈和拉什卡爾加(Lashkar Gar),以及西部的赫拉特(Herat)也都陷入激戰。

2021年8月13日,在阿富汗喀布爾,警察在市中心區站崗。(Paula Bronstein /Getty Images)

美國防部:阿富汗首都未面臨迫在眉睫的威脅

美國國防部13日則表示,儘管塔利班在阿富汗快速攻城掠地,但首都喀布爾似未面臨「迫在眉睫的威脅」。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告訴記者:「喀布爾目前未處於迫在眉睫威脅的環境下。」但他承認塔利班武裝分子正「試圖孤立喀布爾」。

美國國防部官員援引情報評估報告表示,塔利班可能於30天內孤立喀布爾,並於90天內將它攻陷。也有人認為阿富汗首都不出一個月就會淪陷。

美國總統拜登10日表示,美國過去20年在阿富汗花費超過1兆美元,訓練了30萬阿富汗士兵,並給他們現代裝備。阿富汗的領袖必須團結,必須替自己奮鬥,替他們的國家奮鬥。

他說,美軍在阿富汗的任務會在8月31日結束,阿富汗人必須決定自己的未來,他不會再派另一個世代的美國人去加入這場已經持續20年的戰爭。

情勢危及 各國反應

●值此之際,美國增派約3000名美軍前往阿富汗守衛機場,協助撤離美國駐喀布爾大使館人員;1000人則被派往卡達(Qatar)確保技術與後勤支援,還有3500到4000人進駐科威特(Kuwait),待命於必要時部署。

美國駐喀布爾(Kabul)大使館網站上的公告,美國12日敦促自家公民即刻藉由商業航班離開阿富汗。

●英國政府12日也表示,將派遣600名軍人前去阿富汗,幫助約3000名英國人離境,而駐喀布爾大使館將遷往更安全的地點,只會留下核心人員留守。。

●丹麥外長庫服特(Jeppe Kofod)在記者會上表示:「在阿富汗的丹麥人須立即離開,目前局勢相當嚴峻。」他說,所有大使館人員將撤離,大使館將暫時關閉。

●挪威也將跟進,外長瑟雷德(Ine Marie Eriksen Soreide)指出,當地雇用的阿富汗員工也將立即撤離。

●芬蘭外長哈維斯托(Pekka Haavisto)表示,由於阿富汗情勢急遽惡化,國會已同意「接收為芬蘭、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服務的阿富汗人員和眷屬最多130人」。

哈維斯托說,芬蘭駐阿富汗大使館目前維持開放。

德國宣布,將把駐喀布爾外交人員數量縮減至「最低」。

德國外長12日還表示,倘若塔利班奪回政權,德國將停止金援阿富汗。德國每年金援阿富汗4億3000萬歐元,是這個飽受戰火摧殘國家的最大金援國之一。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表達願意會見塔利班領袖,直接談判。

●阿富汗情勢緊張,數以萬計民眾逃離家園。稍早前,6個歐洲聯盟成員國奧地利、丹麥、比利時、荷蘭、希臘及德國致函歐盟,支持執行遣返境內申請庇護遭拒的阿富汗難民,認為一旦停止遣返將「發出錯誤的訊號」,激勵更多阿富汗人前往歐盟。

不過,隨阿富汗情勢快速惡化,6歐盟成員國立場開始不一致。德國和荷蘭改口暫時不遣返;比利時則表示無意停止遣返。希臘支持遣返的立場最堅定。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13日呼籲塔利班立即停止攻擊行動,並警告說,阿富汗情勢逐漸失控。呼籲各方採取更多行動保護百姓。

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杜雅里克(Stephane Dujarric)稍早表示,聯合國「每小時」都在評估阿富汗安全情勢,也將一些職員派到首都喀布爾,但沒有讓任何人撤離阿富汗。聯合國約有3000名當地員工和300名國際員工在阿富汗境內。

聯合國曾表示,今年初以來,阿富汗各地衝突造成流離失所的民眾新增近40萬人。在7月1日至8月12日期間,阿富汗境內流離失所的民眾,有1萬350人逃至喀布爾。

中央社

(責任編輯:盧勇信)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