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常委隱身7天 北戴河吹響反習號?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8月07日訊】截止7日,中共政治局7常委已經接連「隱身」7天。分析認為,這意味着北戴河會議正在祕密召開。由於中共正處於內外交困,黨內權斗激烈。有消息稱,中共元老已密謀在北戴河會議期間對習近平問責,但究竟會出現何種結局,尚難預料。

北戴河會議歷來被認為是中共老人干政的場所,一般在7至8月間舉行。而今年的北戴河會議引發外界格外關注,中共正面臨內外交困的空前危機,美國對中共的強力制裁步步收緊,並與國際社會漸成統一的反共戰線。在國內,疫情持續延燒,南方洪水泛濫,經濟危機空前。致使中共黨內權鬥更為慘烈,習近平正遭受內外夾擊。

中共官媒針對有關習近平和李克強的公開活動報導,都停留在7月31日。而北戴河、秦皇島等地的車站早已經加強了安檢。同時,8月1日至今,7名政治局常委也沒有在中共央視上露面。

儘管8月5日習近平曾就黎巴嫩大爆炸事件,致電黎巴嫩總統奧恩,但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外界猜測,中共一年一度的高層北戴河會議,可能已經悄悄召開,不排除上演更激烈的權鬥。

中共一年一度的高層北戴河會議已經悄悄召開。(合成圖片)

今年北戴河不平靜

日經新聞網7月份發表由該社資深編輯、曾在中國工作7年的中澤克二(Katsusuji Nakazawa)的評論文章說,北戴河會議是中共最受關注的的非正式政治會議。儘管人們稱其為「會議」,但無非是中共的重要政治人物聚會,以交換意見。

文章說,由於去年習近平在北戴河會議上遭到元老們的批評,這次會議可能會令他感到緊張。有人分析,中共面臨着疫情、香港、南海、以及跟美國的緊張局勢等等眾多問題,這也讓中共政治老人很想與習近平「談一談」。

有台媒報導稱,中共體制內的反習勢力想乘機把習近平逼下台,所以他們急欲召開北戴河會議。

8月6日,大紀元報導說,此前已有不少大陸學者公開呼籲習近平下台,如紅二代陳平此前轉發一封建議書,要求中共高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商討習近平的去留問題;網傳鄧小平的家族正在開始策反,來對付習的「終身制」等。

甚至還有傳聞稱,中共政治老人已與美國密使會面,商討習近平的去留問題,中美關係等問題。該消息現在還無法核實。

北戴河會議是否會成為習近平的一個坎兒?(天亮時分)

習近平去留難料

據YouTube頻道「升旗易得道」主持人在直播中透露,有中共的政治老人身邊的祕書最近接觸了美國的密使。據說這個美國密使不只一個人,而是有一班人分別代表美國政府,同中共的政治老人商討習近平去留的問題。

也就是說,這些政治老人有機會在最近的時間發動一場政變,通過中共黨內的機制,把習近平拉下馬,情況就像當年華國鋒一樣。

消息來源還說,現在習近平的情況比當年華國鋒的情況更嚴重,中共受到建政以來最嚴重的衝擊。因為這次惹怒了美國。美國不會跟13億人的中國有正面的戰爭,但已經下定了要「改變中共」的決心。而且在外交,經濟、軍事等層面都有很多動作。

主持人透露,這次中共政治老人與美國特使接觸,不僅商討習近平的去留問題,也涉及如何正常發展中美關係。美國要求將中共「徹底改變」,如果中共不想改變,就會把不願改變的人拉下來,換一個願意改變的人上去。

消息來源說,最近李克強頻頻活動,基本上受到政治老人的默許。黨內有呼聲要求李克強取代習近平的地位。給習留個虛位的國家元首,甚至軍委主席都要退下來。消息還說,今次北戴河會議很可能會敲定中共接班人問題。

外界雖然沒辦法評論這件事的真偽,但是這次北戴河會議的權力鬥爭,將是一場腥風血雨的搏殺。

習近平憂北戴河幾百元老聚集政變。(有冇搞錯)

在美紅二代聯美倒習?

中共紅二代、歷史軍事學者徐澤榮日前接受《看中國》採訪時表示,中共黨內各派對習近平的不滿,像忍耐很久的火山,終要爆發了。

徐澤榮說,反習派之所以不滿習近平,是因為他們認為習近平堵死了改革的路;更重要的是沒有「利益均沾」,即習沒有顧及紅二代。

他表示,動用軍隊推翻習近平好像沒有可能。他們推翻習的手法就是當年勃列日涅夫推翻赫魯曉夫的做法,這種做法就是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等等。擴大到軍團的首長都來,紅二代在模仿這種方式。

他披露,雖然習近平提拔了很多將軍,但將軍們是否會服從習,是否在危難時救他還是未知數。而且紅二代已經和美國聯繫,並爭取美國的默許或默契,若國內無兵可用,只有靠美國。

徐澤榮說,習近平如同坐在火山口,紅二代和中共高層要習近平下台,他們採取的手法應是發動「逼宮」。到時候習調動軍隊可能也難以應對這種突發的政變。

但有評論人士認為,中共高層內部現在想通過北戴河會議或一個政治局擴大會議,就能把習近平拉下台,這種可能性難度很大。因為習幾乎掌握了中共所有權力,在中共黨政軍中安插了很多人馬,中共內部發生政變趕習下台的機率不大。

評論人士鄭中原說,其實習近平下不下台,都無法改變中共的邪惡本性,只要中共這個體制不倒,再換一個上台也是換湯不換藥。所以必須解體中共。

(記者李韻報導/責任編輯:李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