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一部婦女通史,如今成了韓國國寶?

文/旋子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6月21日訊】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太宗(1400年-1418年)4年,朝鮮王朝從中國引進《列女傳》五百冊;中宗(1506年-1544年)38年(1543年),《列女傳》遵照王命被開始翻譯成韓文,向朝鮮百姓普及。

列女仁智圖(顧愷之繪,公有領域)

《列女傳》是一部什麼書?

《列女傳》約成書於公元前20-18年,距今已兩千多年的歷史,是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編著,也有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基礎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
劉向是中國第一個寫婦女傳記的作者,其《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著作,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婦女通史。「列女」即「諸女」,諸多女子之意。現存的版本包含七卷:母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節義傳、辯通傳、孽嬖傳,記錄了自上古以來105位婦女的故事。書後還有「續列女傳」一卷,相傳為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所加,增收了婦女20人。晉朝時,著名畫家顧愷之為其中一個個故事配圖,《列女傳》的影響逐漸擴大。

劉向(漢學大儒,公有領域)

《列女傳》不但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婦女通史,也是最早使傳體脫離經、紀而獨立成書的史學著作。它借鑒《史記》體裁結構,吸取以往解經、釋紀之傳的精華,創新完成了單行傳體的變革,在史學上引起了專寫人物傳記風氣的盛行。

自劉向編撰《列女傳》後,後世婦女傳記不斷增多,如《漢書》立《元後列傳》;《後漢書》立《皇后紀》、設《列女傳》,後史因之,成為定則,晉、魏、隋、唐、宋史、遼、金、元、明、清等正史中,都設《列女傳》;許多地方史誌也設《列女傳》;晉皇甫謐《列女傳》、杜預《女記》、南朝宋虞通之《妒記》、明解縉《古今列女傳》、清劉開《廣列女傳》等,也都是有名的著作。這些著作在著述宗旨、內容選擇、編寫體例、編撰方式,甚至語言風格等方面,很多都借鑑劉向《列女傳》。所以,劉向《列女傳》在古代婦女史中也佔有重要地位。

列女傳(www.baike.com)

朝鮮王朝為何要引進、推廣《列女傳》?

朝鮮太宗將《列女傳》從中國(明朝)引入朝鮮,《朝鮮王朝實錄》記錄了與《列女傳》有關的朝鮮王室逸事。世宗大王(太宗之子)為了讓沈迷於飲酒,並陷入同性戀的第二個太子妃純嬪奉氏具備性理學的倫理觀,安排人教她學習《列女傳》,但效果可能有限,以至於世宗說:「已經命人教奉氏學習《列女傳》了。她(奉氏)竟還敢作出如此粗魯的行為,怎麼符合做兒媳的道理!」

據《朝鮮王朝實錄中宗》中宗12年(1517年)6月27日記錄,弘文館(原集賢殿,朝鮮行政與研究機關,負責圖書管理與幫助王宮保管書庫)奏道:「近來婦女們的禮儀很紊亂,到了無所不為的地步⋯⋯《三綱行實圖》只是幾個特殊人物的出色表現,普通百姓和婦女們難以學習。因此希望,適宜教授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切實可行的行為準則的著述,如《列女傳》譯成韓文後頒布發行。」中宗對此的回覆是:「十分得當。執行下去。」當時朝鮮正經歷社會道德危機,作為應對方案,計畫把中國的《列女傳》翻譯成韓文後予以頒布。

朝鮮中宗(公有領域)

關於朝鮮文字「諺文」

在古代,中國幾乎是東亞、東南亞、南亞等地唯一的文明發源地,中華的文字禮法、典章制度等對周邊地區如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其中,朝鮮半島與中國的地緣關係最緊密,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最深厚。漢字很早就傳入朝鮮半島,一直用於記錄上古和中古朝鮮語。從出土文物看,朝鮮半島三國鼎立時期(高句麗、新羅、百濟)皆使用漢字。逐步奠定了朝鮮語發音,漢字表意的獨特語言文字系統。據傳,三國末年新羅儒家學者薛聰創制了藉漢字的音和意來標記朝鮮語的一種特殊文字形式,史稱吏讀文。到統一的高麗王朝,朝鮮半島對漢字的學習使用更是達到高峰,漢字幾乎是朝鮮半島唯一的文字。特別到了李氏王朝(對應中國明清時期),朝鮮一直以中華的藩屬自居,漢字是朝鮮唯一的官方文字。

1446年,朝鮮世宗頒佈其組織創製的如中國大陸漢語拼音之類的表音符號訓民正音(諺文),受到朝鮮上層的強烈抵制。他們認為拋棄漢字就等於失去中國文明,而成夷狄之邦。當時的著名學者、集賢殿副提學崔萬里說:「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舍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大累哉?」。

朝鮮文字、文學等方面皆效仿中國歷代王朝。朝鮮正史皆使用漢字記載,李氏王朝三大史料集《李朝實錄》、《承政院日記》及《日省錄》皆由漢字編纂。在文字方面,朝鮮使用传统汉字(相對於當今中國大陸簡化字而言),大致相同於中華民國的正體字和香港的繁體字。

諺文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破壞和削弱了朝鮮和中華神傳文化的血脈聯繫,故而遭到了上層社會的強烈抵制。諺文並未取代漢字的地位。漢字和吏讀文仍佔主導。當時的朝鮮貴族或知識界人士仍以漢字為尊,以使用諺文為恥,能否認識漢字成為知識界人士與普通人的界線,諺文淪落到只有婦女或孩童使用。

世宗大王雕像(大韓民國,CC BY-SA 2.0知識共享)

《列女傳》被翻譯成韓文

《列女傳》大約1403年被引入朝鮮,為了向百姓普及《列女傳》,有人提議把在王宮中閱讀的《列女傳》翻譯成韓文,以便更多的平民百姓也能受到教化。

中宗38年(1543年),朝鮮王室通過國立印刷機關開始了翻譯工作,具體由當時文筆出眾的文人申晸和柳恆擔任,書法家柳耳孫撰文。中文插畫為顧愷之所作,韓文版則由中宗時的天才畫家李上佐所作。該書寬20.5厘米、長31.5釐米,共40頁。其中還有13張描述具體內容的圖。每段故事由畫開頭,之後漢文、韓文同時出現,名為《古列女傳諺解本》,「諺解」就是指把漢文原版翻譯成韓文(諺文)。古文研究學者樸哲相(音)道,「韓文版《列女傳》系遵照王命翻譯出版,當時頂尖人物均參與其中。」「從翻譯和字體、繪畫等的水準上來看,是代表時代的出版物。」

被推進指定國寶的進程,焉知禍福

在2013年美術品拍賣中,該書被首次曝光,以二千萬韓元左右的價格被古代美術專家金榮福拍得。金某再次把該書作為史料提供給鮮文大學研究組,並在研究過程中得到結論:「價值較高的珍本」。國立韓文博物館說服金某,並以七千萬韓元購買了該書。2015年10月7日,韓文博物館表示,「拿到朝鮮初期的《古列女傳諺解本》,正處於推進指定寳物的進程中。」

韓文博物館研究官高恩淑(音)表示,「15、16世紀中期的國語資料十分罕見」「計畫用現代語進行翻譯後於11月出版。」

中國兩千多年前的文化古籍,在現代社會依然大放光彩,這不能不說是華夏文明的巨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然而,廢止漢字,致力於韓文出版,卻禍福難料。

有學者指出,由於諺文表音不表意、毫無漢字所具備的深厚內涵,本身就是對與中華傳統文化血脈相連的朝鮮民族文化的破壞,這種努力將南轅北轍。由於以漢字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已深鐫韓文化深層,其千年文化底蘊亦漢字神工,出於狹隘民族主義的近代“去漢化”、廢除漢字運動,非但更不能發揚其本民族文化,反而是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進一步割裂,更可能造成對本民族文化根基和文化精髓進一步摧毀的不良後果。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