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天然氣合同:戰略結盟 還是供求驅動?

【新唐人2014年5月22日訊】(美國之音報導)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期間,中俄兩國曆經10年談判的天然氣購銷合同終於正式簽署。這筆價值4000億美元的合同為俄羅斯天然氣開闢了新的海外市場,也拓展了中國能源供應的海外來源。

根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星期二簽署的協議,俄羅斯將從2018年起,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提供天然氣。累計合同期為30年。合同總值為4000億美元。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總裁阿列克謝 ∙ 米勒對媒體表示,這是該公司歷史上最大的一筆天然氣出口合同。

華盛頓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員本傑明 ∙ 扎克(Benjamin Zycher)對美國之音表示,克里米亞危機發生后,俄羅斯與西方關係的緊張增加了與中國儘快敲定出口合同的意願。

他說:「歐盟現在有了更多理由分散其天然氣進口來源。這讓俄羅斯比原先更願意向中國出售天然氣。」

早在克里米亞危機爆發之前,歐盟與俄羅斯就曾在天然氣購銷定價問題上多次發生分歧。目前,歐洲天然氣進口大約三分之一來自俄羅斯。但俄羅斯能源局在2010年公布的戰略規劃中指出,未來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將從歐洲轉向亞洲。

中俄雙方均未透露合同交易價格。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上海對媒體表示,出口價格將和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市場價格挂鉤。他還說,合同簽署后「次日」即可付諸實施。

總部設在波士頓的國際能源資諮詢公司亦思能源(ESAI Energy)的亞洲分析師吳潔(Megan Wu)對美國之音表示,俄方可能在價格上作出一定讓步。

她說:「業界估計,最後的價格可能和從中亞運過來的天然氣價格差不多。所以等於是達到了中國的願望。當時談判的最大障礙就是價格。」

中國財經媒體《財新網》報道說,在談判中,俄方希望出口中國的天然氣價格按照出口歐洲的價格計算,而中方則希望參照中亞天然氣的價格商議。

美國財長傑克 ∙ 盧曾經呼籲中國避免採取可能削弱美歐對俄羅斯制裁的舉動。企業研究所的能源問題專家扎克認為,限制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將推高國際市場能源價格,因此歐盟和美國在設定對俄制裁的計劃中並未在能源出口領域採取具體措施。所以,中俄簽署天然氣購銷合同不太可能對美歐制裁產生影響。

他說:「(在涉及美國的層面),我認為對於北京而言,簽署合同沒有什麼負面影響。目前的制裁本來就沒有什麼效果。對某些個人設定旅行限制,對某些個人或公司在西方處理金融業務設置障礙等等,並不是對俄羅斯最有效的制裁措施。所以這份合同不會影響現在的制裁。」

《華盛頓郵報》的分析指出,中俄之間曠日持久的能源貿易談判修成正果,正值中俄兩國在各自地區因領土糾紛而面臨國際壓力日益增加。因此,合同具有強化中俄戰略同盟的象徵意義。

但是,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扎克認為,合同本身難以消除中俄兩國的戰略猜疑。歸根結底,這份合同和其他任何商業合同一樣,只能說明買賣雙方在價格上達成了一致。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