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日軍打不垮的幼兒園

【新唐人2014年3月22日訊】(新唐人記者李韻綜合報導)八年抗日戰爭期間,中共一直被指責,勾結侵華日軍,充當漢奸賣國。而一組數字則揭秘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無愧中華,在教育上投入的經費僅次於軍費,抗戰期間,由中學到大學畢業,完全依賴國家貸金或公費的學生,共達128000餘人,幼兒園也沒被打垮。

史料記載,1940年初,中華民國財政部長孔祥熙,向國府密報了有關1937到1939年的財政實況。他透露,抗戰前夕全國各項稅收年收入約八億八千萬元,加上其它財收入,政府預算約有十二億元。

按照當時三比一的匯率計算,稅收歲入不到三億美元,預算不過四億美元,僅相當於一個大公司的營業額。就這點微薄的經費,支應龐大文官系統以外,要辦教育,要興實業,要開交通,要扶助農桑,還要擴大國防力量,建設一支可以抵禦強敵的軍隊,實在力有未逮。

這就是戰爭爆發時中國政府面臨的經濟狀況,在許多西方觀察家看來,八年抗戰中的中國,非但沒有半點取勝之望,反而處於必敗無疑的絕境之中。其經濟在戰前本已極度弱小,在連天烽火中,更是脆弱如驚濤駭浪中一葉方舟,隨時都會破產翻船,慘遭滅頂之災。

積貧積弱若此,再加上一盤散沙,下層組織疲弱,軍令政令不暢,無怪乎日本軍方向他們的天皇報告說,只須三個月,即可解決中國事變。此一結論,可說是有充足根據的。

從幾個簡單數字中,不難想見當時中國政府處境之窘迫險惡,完全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約佔全國一半的人口隨政府退卻,湧入西南內地。而此地工業資本僅佔全國4%,工廠數目不過全國6%,發電能力僅及全國4%,產業工人只有全國的7%。

即使加上從沿海搬遷來的公私企業,主要工業品的產量也從未超過戰前全國水平的12%。與戰前產量水平相比,棉紗只有5.3%,棉布只有8.8%,麵粉只有5.3%。就靠這十分之一乃至二十分之一的資源,國府不但要養活二分之一人口,更要率領三百萬到五百萬軍隊,在統一軍令下,與百萬強敵作生死戰。如此絕境,中國人居然堅持了八年之久,誰能想像得到?

蔣介石在1943年4月11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公務員生活窮困萬狀。妻室以產育無錢多謀墮胎者。有醫藥無費,貧病亦深者。華僑在粵,有鬻賣子女過活者。河南災區餓莩載道,犬獸食屍,其慘狀更不忍聞。天乎!若不使倭寇從速滅亡,或再延一、二年,則中國勢難支持。余將不能完成上帝所賦予之使命矣!奈何蒼天上帝,盍速救我危亡乎?

抗戰時期日軍打不垮的幼兒園

抗日戰爭爆發後,教育界為配合軍事鬥爭,為教育適應抗戰之需與奪取抗戰勝利獻計獻策,形成了強勁的戰時教育思潮。他們適時地提出了頗有歷史意義的教育應當深刻反省,「戰時需作平時看」,「平時需作戰時看」和不宜以大學生作兵員等極富建設性的建議,保證了抗戰時期各級各類教育的持續發展,而不是因為抗戰而全面停輟,從而為抗戰建國儲備和培育了有生力量。

戰時國民政府在教育上投入的經費僅次於軍費,抗戰期間,由中學到大學畢業,完全依賴國家貸金或公費的學生,共達128000餘人,這其中就包括了「兩彈一星」元勛錢驥、姚桐斌、鄧稼先、程開甲、屠守鍔、陳芳允、任新民、朱光亞、王希季等9人,還有李政道、楊振寧這兩位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八年抗戰期間,全國專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員增加了3623人(48%),學生增加了41575人(99%)。中小學教育也全部免費,學齡前的兒童入學率從戰前的43.4%上升到了勝利前的76%,初等學校學生數量幾乎是戰爭爆發後的2倍。在職業教育方面進步更加明顯,在校學生人數由戰前的7000人增長到了25000餘人。

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方面來看,按照1937年8月27日制頒的《總動員時督導教育工作辦法綱領》,仍應「戰時要當平時看」,「務力持鎮靜,以就地維持課務為原則」。並「儘可能範圍內,設法擴充容量,收容戰區學生」。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隨著戰區日益擴大,沿江沿海各省區教育比較發達者,均遭日軍蹂躪,小學校多在敵人到達之前數小時,教員攜其教具避難偏僻鄉村。

學前教育遵循著抗日戰爭時期學前教育方針:「幼稚教育,應使保育與教導並重,增進幼兒身心之健康,使其健全發育,並培養其人生基本的良好習慣。施教對象應推廣及於貧苦兒童。」以後,教育部奉行「戰時須作平時看」原則,於1939年12月24日公布了我國學前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法規——《幼稚園規程》;1943年教育部對「規程」予以修正,經呈奉行政院令,改為《幼稚園設置辦法》,並於同年12月20日以教育部令公布施行。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軍民奮起抵抗,產生大量難民。而難民中有很多孤苦無著的兒童。為解決難童的收容、教養問題,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和保育院應運而生。1938年3月10日,國共兩黨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在武漢發起成立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推選宋美齡為理事長,李德全為副理事長,鄧穎超等為常務理事,在全國各省市、香港和南洋群島設分會20多個;在各戰區設立兒童保育院53所,總共收容難童3萬多名。

作者鄭浪平在《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中記述,這場全面與持續的歷史大決戰,總共進行了八年多,兩軍雙方總共進行過22次的會戰(雙方動員兵力在10萬人以上),1117次以上的戰鬥(雙方兵力在1萬人以上),以及38931次的小型接戰。最後日本在中國戰區共有180萬部隊投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