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前內戰區 百廢待舉

【新唐人2013年06月01日訊】斯里蘭卡內戰結束4年,重建工作使得當年叛亂組織的大本營處處展現新氣象。儘管戰爭創傷難平,來自台灣民眾的愛心投入協助當地校舍興建和獎助學生,希望在砲火下親眼目擊殺戮的學生,早日走出身心創傷。

重返家園再站起

據中央社報導,從距離可倫坡以北7小時車程的北方省(Northern Province)瓦烏尼亞(Vavuniya)鎮進入基里諾奇(Killinochchi)縣之前,荷槍實彈的士兵站在A9公路拒馬前攔停車輛,所有駕駛都得熄火登記。著迷彩裝阿兵哥逐車檢查乘客,外國人更須查驗護照。

斯國內戰期間,瓦烏尼亞鎮是政府軍最後防線,再往北走便進入叛亂組織坦米爾伊蘭解放之虎組織(LTTE)的勢力範圍。儘管內戰結束4年,政府對當地仍嚴加看管,絲毫不鬆懈。

平整筆直的A9公路劃開兩側農地,新架設的電線桿拉起綿延數十公里輸電纜線;每隔幾公里便有1處漆成鮮紅的行動電話基地台高塔,在綠野平疇間格外醒目;路旁剛舖好的新鐵軌還看不到火車行駛。

連結基里諾奇縣與慕賴替伏(Mullaitivu)縣的A35公路兩側社區也一派嶄新氣象,部分地區甚至還沒拉電線,讓路旁一字排開的電線桿孤零零地站著。兩地為當年叛軍據守的重鎮,1個是LTTE宣稱的行政中心,1個是遭政府軍攻破的叛軍最後據點。

來到基里諾奇縣,2008年12月31日遭LTTE摧毀的巨大水泥材質水塔斜躺在A35公路旁,跟周遭煥然一新景象很不搭調。

車行所至的鄉間小路上甚至有1處封鎖區,封鎖線上張貼的紅底白骷髏頭告示,用英文寫著「地雷」,令人觸目驚心。

LTTE最高領導人普拉巴卡蘭(Velupillai Prabhakaran)2009年5月18日在慕賴替伏縣遭擊斃,長達26年的內戰結束。當地奧杜斯丹(Oddusdan)村的Peraru小學教室牆壁上至今貼著掛圖,教小朋友認識可能還存在他們生活環境中的地雷和各式砲彈,無情戰火餘毒未消。

Peraru小學校長康薩斯藍(Pawalakanthan Kanthaseelan)皮夾裡隨身攜帶女兒的照片。2009年5月16日,就在內戰結束前兩天,子彈從妻子後背射穿前胸,連帶擊中襁褓中的愛女頭部,小生命永遠停留在1歲。所幸妻子3個月後出院。雖事隔多年,康薩斯藍談話時仍難掩激動。

1983到2009年內戰期間,斯國北部地區許多民眾被迫離開家鄉,戰後才陸續返鄉。然而,他們熟悉的家園早已不在,等待他們的是損毀屋舍、破敗田園和死難親友的亡魂。許多重回老家的居民因家園內的地雷尚未掃清,迄今無法重蓋永久屋。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協助當地辦理58戶自力造屋,彷彿每1個援建家庭都跟康薩斯藍一樣,有著令人動容的故事。慕賴替伏縣寇庫托杜維(Kokuthoduvai)村38歲援建戶家長克蘇蘇西蘭納西(Ksususilanathe)左小腿遭砲擊,現在靠義肢助行;妻子和3名幼齡兒女身上也滿是砲擊傷疤。

克蘇蘇西蘭納西的鄰居27歲蘇雷斯康特(Geaneshamowrthy Sureskanth)脫下上衣,右後背和左前腰部位分別有遭子彈射穿和砲擊的明顯傷痕,已癒合的傷口緊皺黝黑,在陽光下散發光澤。

談到當年帶著一家大小逃亡避難的父母,不得不放棄穿腸破肚、奄奄一息的他時,蘇雷斯康特沒有抱怨,只對自己奇蹟般地活命、戰後又跟家人重逢,心存感激。

倒塌的基里諾奇水塔已成1處紀念園區,供人憑弔戰地前塵,水塔前1塊石碑上記載,「這傾倒巨塔曾是基里諾奇居民的水源聚集,基里諾奇的英勇士兵們2009年1月迎擊LTTE恐怖分子時巨塔遭摧毀,它默默見證恐怖主義的殘忍,但我們捍衛自由和平的決心堅不可摧」。

身體的傷口已經癒合,但心理創痛不易平復,當援建戶從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人員手中接下永久屋的所有權狀時,仍難掩內心激動。他們將在此重新站起來,讓下一代不再受傷害。

重振教育

斯國長達26年的內戰在2009年5月終於劃下句點。期間,叛亂組織坦米爾伊蘭解放之虎組織(LiberationTigers of Tamil Eelam, LTTE)在北部地區與政府軍開戰。北方省(Northern Province)基里諾奇(Killinochchi)縣和慕賴替伏(Mullaitivu)縣分別是叛軍宣稱的行政中心及遭政府軍攻破的最後據點。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支持斯里蘭卡紅十字會在基里諾奇和慕賴替伏執行「海嘯及戰後復原及教育支持計畫」,辦理58戶自力造屋、兩所學校及1間教師宿舍興建等。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聯絡發展處處長徐孝慈、賑濟處專員陳詩宜正在當地瞭解執行情況。

慕賴替伏縣奧杜斯丹(Oddusdan)村的Peraru小學是戰後新成立的學校,1到5年級現有61名學生,含校長康薩斯藍(Pawalakanthan Kanthaseelan)在內共編制7位教師。因位置偏僻,學校目前連他僅4位教師任教。康薩斯藍告訴中央社記者,「等台灣協助興建的教師宿舍在下半年完工後,相信可聘滿所有教師」。

基里諾奇坎達瓦萊(Kandawalai)村的Periya kulam Iyanar小學則成立於1954年,因內戰受創而關閉。校長杰雅庫瑪(Karuppaiyah Jeyakumar)表示,這所小學本為村裡最大的學校,有250名學生。內戰後重新招生的Periya kulam Iyanar小學目前僅36名學生,隨居民陸續回流,未來預計約有70多名學生就學。

可能因沒有大小合適的制服,全校學生有3名高年級男生穿著便服,看見陌生人時靦腆微笑。中午時分,10幾名低年級學生來到茅草搭建的簡陋活動空間,隨錄音機播放的音樂起舞。

杰雅庫瑪說,小學現有5間教室、1間辦公室,倚賴發電機供電;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協助建置的3間廁所尚無沖水系統。他受訪時指著一旁的大草坪說,在台灣協助下,一層樓校舍就要在此開工,完工後將可充實學校設備,相信會有更多學生回來就學。

斯國紅會基里諾奇支會會長蘇布拉瑪寧(Dhavmarathuam Subramaniam)表示,「就連提供人道援助的紅十字會支會,內戰期間都幾經遷徙,遑論學校,根本無法運作。大部分學校因空襲而被摧毀、關閉」。他說,現在看到的校舍都是2010年後重建的。

因戰亂失學兩名女孩簡德哈蘭(Shobna Gendharan)和里努雅(Rabwndran Reanuya)戰後復學,20歲的她們仍在念11年級。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提供當地200名成績優異學生每月1000斯里蘭卡盧比(約新台幣238元)的獎學金,兩人都是受助對象。

里努雅說,她父親是農夫,家庭經濟不寬裕,為就讀大學醫科,她利用獎學金參加課後補習,希望未來能改善家庭環境。她自信地說,「我有信心會申請到醫科,不會辜負來自台灣的溫情」。

蘇布拉瑪寧說,失學之外,「內戰導致的殺戮就在學生眼前上演,他們心理受創尤其嚴重。這些記憶持續衝擊他們的日常生活,以致於大部分學生行為表現失常」。

他感謝台灣人的善心,並強調,儘管重建路迢迢,「受教育、上學」現階段對於學生們走出內戰創傷、回復正常生活,其實才是最重要的。

新居新起點

台灣援建斯里蘭卡北部前內戰區,幫助58個家庭入厝新居。家雖有了著落,接下來如何張羅生計,58個家庭又面臨嚴峻挑戰,期盼各界贊助分文,助一臂之力。

29日上午,斯國北方省(Northern Province)慕賴替伏(Mullaitivu)縣寇庫托杜維(Kokuthoduvai)村活動中心一片喜氣洋洋。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援建的房舍,正式移交給戰後返鄉的58戶家庭。

42歲村婦尚妲.庫瑪瑞(Nikjnnvusa Shantha Kumari)代表58個家庭,在移交典禮以坦米爾語(Tamil)致詞感謝台灣。她當年隨家人離開寇庫托杜維村年僅11歲。29年後少女成人婦,40歲重返家園,她已是3個孩子的媽。

1983年斯里蘭卡爆發內戰,尚妲.庫瑪瑞的鄰居馬蘭納特南(Konsnatian Malanatnan)顛沛流離,四處為家,時隔27年終於重回故里。受訪時他眼眶微紅說,「幸運的是,全家大小至今還能聚在一塊」。經歷戰爭的不可承受之重,1家人的心仍緊緊相繫。

馬蘭納原本是技藝精湛的石匠工,內戰期間因蒙受砲擊全身傷痕累累,再也做不了粗活。儘管如此,他仍奮不顧身,積極參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推動的援建工程。

他笑著回憶,新家從無到有,1磚1瓦層層堆疊的過程,「想到很快就有新家感到很高興,從來沒有想過能有1個這樣的家」。

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馬蘭納養兩頭牛、50隻雞、照顧1小片香蕉園,帶著家人重新展開簡單、幸福與安定的新生活。

參加移交典禮的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駐斯里蘭卡代表麥克羅(Bob Mckerrow)告訴記者,在印尼和斯里蘭卡都曾目睹,台灣紅十字會於南亞海嘯期間,盡心盡力投入災後重建,「那是非常高標準的品質」。

麥克羅相信,台灣紅十字會在斯里蘭卡北部前內戰區興建的援建屋,必定是「堅固程度足以承受地震、海嘯、淹水等,是抗災性很強的房子」。

新家有了著落,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更關心,如何幫助內戰倖存者,營造永續經營的社區,以及開發永續獲利的生計。因紅十字會補助,尚妲.庫瑪瑞的新家裝設抽水幫浦及儲水槽可享乾淨飲水,另運用生計資金添購家禽雞隻,孵育雞蛋賺些貼補家用的收入。

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聯絡發展處處長徐孝慈說,58戶家庭自主參與房舍興建,加上總會規劃的生計方案和供水衛生設施,帶給居民新希望與「家的歸屬感」。

麥克羅也贊同,生計支持是最需優先投入的項目,「人們回到原居地,很難找到工作。在這區域,居民不能倚賴1年內幾個月打臨時工過活,因此任何能夠維持社區及家庭的生計活動都很重要」。

事實上,支持居民生計的所需經費並不昂貴。他舉例,100美元就可購買太陽能發電的供水馬達,「我曾見到1位不良於行的居民,因有這太陽能發電供水馬達而可灌概3公頃土地,提供家庭生活所需」。

不必花很多錢就可改善居民的生計,就是「困於貧窮」或「走出貧窮」的區別。麥克羅說,「所以我認為,若台灣紅十字會可繼續將資源投入斯里蘭卡,生計將是最優先的選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