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周歲盛禮-抓周兒

【新唐人2013年4月19日訊】滿周歲行「抓周兒」禮的風俗,在民間流傳已久。宋•吳自牧《夢梁錄•育子》載「其家羅列錦席于中堂,燒香秉燭,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鬥戥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謂此為「小孩之盛禮」。

抓周兒,又稱「試周」、「試兒」、「周晬」等,即在小孩滿一周歲時舉行的儀式。這種習俗最早是流傳於江南一帶的一種占卜徵兆的巫術,類似於抓鬮。真正帶有「試兒」意義的抓周,相傳源自三國時期。孫權稱帝不久,太子孫登病逝,孫權發愁其餘各子結交權臣爭奪嗣位。一個叫景養的平民獻計:除了皇子,還要看皇孫們的品德才學。於是孫權擇吉日,讓皇孫們在一個盛滿珠貝、象牙、犀角、翡翠、簡冊、綬帶等物的盤子裡隨意抓取,只有孫和的兒子孫皓一手抓過竹簡與綬帶。孫權大喜,遂立孫和為太子。後雖發生了一些政變,但若干年後孫皓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於是許多人便效仿這種方法來考校兒孫的未來。到了唐宋,這一風俗在全國逐漸盛行開來,「抓周兒」一詞到清代才出現,流傳至今。

「抓周兒」的儀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麵」之前進行。古時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炕)前陳設大案,上擺: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帳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兒」還要加擺:鏟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縫紉用具)、繡線、花樣子(刺繡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於經濟條件,多予簡化,僅用一銅茶盤,內放私塾啟蒙課本:《三字經》或《千字文》一本,毛筆一枝、算盤一個、燒餅油果一套。女孩加擺:鏟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後抓何物。以此來測卜其志趣、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則謂長大以後,必乘天恩祖德,官運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則謂長大以後好學,必有一筆錦繡文章,終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盤,則謂將來長大善於理財,必成陶朱事業。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類的縫紉用具或鏟子、勺子之類的炊事用具,則謂長大善於料理家務。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當場就斥之為「好吃」、「貪玩」,也要被說成「孩子長大之後,必有口道福兒,善於‘及時行樂’」。總之,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歲之際,對小孩祝願一番。通過小孩抓周兒,在客觀上檢驗了生母、看媽、奶媽是如何帶小孩的,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

時至今日,不少地方當孩子滿周歲時仍有「抓周兒」習俗,這不僅是我國古老民俗文化的一種延續,也是父母對孩子寄予的美好期望。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