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銘:扭曲的大陸酒文化

【新唐人2013年1月13日訊】酒,這滋潤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飲品,伴隨著一代一代的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壯士劍俠、以及三教九流、農夫匠人。成就了中國社會豐富而又獨特的酒文化。


然而「狂藥非佳品,戒爾無崇飲。能移慎後志,化作凶頑類」。這是古人對酗酒者的一種忠告。古人對酒的認識遠遠超出於今天黨文化領導下的群體們對酒的依賴。古人用酒表達對自然界的尊崇和對上蒼的敬畏或者是對祖宗的祭奠:如「花間一壺酒」;「舉杯邀明月」;「把酒問青天」「祖宗雖遠,祭奠宜誠」等等。

一些有修養的先人們還是提倡「飲酒飲到微醉處」,「喝酒不醉最為高」等等。道家著名的書籍《抱樸子•酒戒》葛洪曾經這樣寫過:「夫酒醴之近味」生病之毒物,」無分毫之細益,」有丘山之巨損。」。李時珍《本草綱目》:「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卸寒。痛飲則傷神耗血,捐胃亡精,」此皆至理名言。

可現如今大陸呢,已經沒有人能聽的如此奉勸了。飲酒者,從酒徒到酒鬼,從醉婦到醉漢比比皆是,只要能燻燻醉,昏昏然,喝大了上床、喝大了飆車、喝大了開房、無所謂別人怎麼看待。

前些年,中共政府開始忽悠、放縱人們喝酒是在打到四人幫以後,文革的結束,四人幫的倒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似乎中共又要走向民主了,人們歡呼雀躍奔相走告,媒體鼓噪,百廢待興,美酒飄香歌聲飛揚,朋友啊請你乾一杯。流行歌曲都在敬酒,於是乎,京城家家扶的醉人歸,鶯歌燕舞的場合,喝花酒、跳豔舞,成為時髦。

大陸領導幹部們從此一喝三十年不可收拾。公款吃喝、公車消費、公費旅遊從不節儉,成了全世界的一大亮點。據相關報導,全國公款招待費多年來持續居高不下,嚴重損害了中國政府形象,儘管表面上三令五申,但公款消費額過高狀況令人觸目驚心,難以遏制。老百姓說:毛澤東領導一群窮光蛋,鄧小平領導一群大醉漢,江澤民領導一群貪汙犯,足以概括此情此景。

低度酒的問世,人們的酒量彷彿大增,喝著順口又能滿足自己的心理慾望,一喝一斤,一喝一斤半的場合很多,那叫爽。還有的幹部們喝恣了,喝出一些黨文化來,第一杯分三次喝起,第二杯分兩次喝起,第三杯分三次喝起,美其名曰「三二一一工程」,先喝白酒、再喝紅酒、最後再喝啤酒那叫「三中全會」,把共產黨的代表大會都加入在酒文化裡了。甚至有的政府連口號都要求人們「激情幹事」。

地方政府的幹部們如果沒有酒量就不能當幹部,鄉鎮長一頓七八兩,一天一二斤司空見慣。真是鄉鎮長七八兩,解放軍一公斤。國地稅喝不醉。人們說,京官是生出來的,老子當官兒子當官。縣官是買出來的,明碼標價。鄉官是喝出來的,吃喝嫖賭,無惡不作。概括的尤為準確。

今天的官員們對酒已經形成了過度依賴,上級視察擺酒,迎來送往喝酒,年月節令喝酒,招商引資擺酒,調動陞遷慶酒,家人過生日、生孩子都要喝酒。尤其是娶媳婦,派人滿大街的追著送請帖,只要是似曾相識就送請帖上門請喝酒。有人把它形容是「罰款單」。

自從知道酒鬼酒的塑化劑超標的時候,國人才知道酒質量的監督現在還是空白的時候,連那些天天喝高檔酒的達官貴族們似乎也明白上當了。白酒可以加入塑化劑,那可是聚乙烯的提取物,勾兌的白酒大量代替了窖藏。紅酒可以加色素,充斥中國市場的大拉菲紅酒又有幾瓶是真的,都在公海輪船上灌裝勾兌的。啤酒的發酵工藝早已改變,哪裡去找大米作原料的啤酒,都變成玉米發酵的了。

假貨遍佈的大陸市場,達芬奇實木傢俱都是在大陸用三聚氰胺假冒的,物流轉一圈到市場就成了義大利製造。有毒食品防不勝防,地溝油、假疫苗、毒膠囊、催生雞層出不窮。那麼牛奶呢?有人估算,讓全國的奶牛像自來水龍頭那樣淌,也遠遠滿足不了中國市場需求量。你今天喝了一包蛋白奶,可能一月前是廢品收購站裡的一雙破皮鞋,經過分解做成蛋白奶。白酒更是如此,如今那些緊跟邪黨酒文化忽悠,成天狂喝爛醉的人,當知道自己上當叫苦不迭的時候,已經毒入膏肓,後悔已經來不及了。酒精和含著過量塑化劑的飲品對人體的侵害是公平的,正如杜牧詩云:「貴人頭上不曾留」。不管你是偉大人物,人間精英,市井草民,都毫無選擇的一律平等對待。可惜的是世上多少英才,由於緊跟邪黨酒文化忽悠,酗酒貪杯而早早夭逝,給人世間留下了許多的遺憾。

這正似毛澤東曾經對彭德懷、劉少奇說過的「你們跟著我幹革命,最後都得革到你們自己頭上」。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聽信了黨文化的蠱惑,就沒有好結果。跟著共產黨走下去,怎麼著都是死路一條。因為它本質就是一個以邪惡、殺戮、獨裁、極權於一身的惡魔。他對中國人所犯下的罪惡罄竹難書。從思想上脫離中共的束縛,從實際上背棄黨文化蠱惑,這是擺在許多中國人面前的重要而又緊迫的選擇。尊重古人對酒的態度,歸正當今世人對酒的依賴和無度。避免「君子以之敗德,小人以之速罪。耽之惑之,鮮不及禍。世之士人,亦知其然,即莫能絕,有不肯節。縱心口之近欲,輕招災之根源,似熱渴之恣冷,雖適己而身危也。」——葛洪《抱樸子•酒戒》。提高自己人生的修為,提高自己思想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為人之道,才是君子之道。

寫於2013年1月8日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