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機背後的藝術家:孫念凱

【新唐人2013年01月08日訊】 (美国之音電)

 
2012年秋,美國華裔導演孫念凱完成了一部記錄片,主人翁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巴西藝術家貝爾·博爾巴。在孫念凱的鏡頭裡,我們看到貝爾·博爾巴用雕塑、壁畫、馬賽克來裝點薩爾瓦多·巴伊亞。那些奔放的線條,五彩的瓷片,訴說著一個藝術家和一座城市之間濃烈炙熱的愛, 也傳達著華裔導演孫念凱對藝術和生活的執著態度。
 
貝爾·博爾巴:對我來說,藝術是我們存在的最抽像的符號。我這輩子,學到最多的,是通過觀察人,聆聽人,和人在一起時學來的。我的出身很平凡。
 
孫念凱:原因要拍這個記錄片,對我來說,很個人。因為我那時候離開美國跑去巴西散心的原因是我對,我在藝術界作了很多很多年,我發現就是好像, 沒有甚麼好做的。到最後都是很現實, 有關政治,我一點都不喜歡。
 
去巴西散心的時候,孫念凱迷上一座名叫薩爾瓦多·巴伊亞的海濱城市。這是個文化古城,街頭巷尾卻有很多現代藝術。而這些熱情奔放的街頭藝術作品,都是由貝爾·博爾巴創造的。這時正逢波士頓的麻省藝術與設計學院邀請孫念凱出一本藝術類圖書,結果他卻說服學校用這筆資金來拍攝一部記錄片。
 
孫念凱:因為我覺得他不止作品有意思,他這個人也很有意思。
 
在貝爾·博爾巴看來孫念凱對他有知遇之恩。因為巴西的文化藝術中心是聖保羅,而他所在的薩爾瓦多·巴伊亞,只是巴西北部的海濱小城,與聖保羅相距將近2000公里。
 
貝爾·博爾巴:可天上掉餡餅,這個家夥就落在我頭上了。我當時問自己:為甚麼這個從紐約來的家夥要拍一部關於我的記錄片!
 
孫念凱:我們好像他的門徒,他好像基督,走在大街上,在那個城裡面,大家都歡迎他。
 
貝爾·博爾巴:我聽過最好的稱讚是說:“貝爾·博爾巴,我在大街上看到你的畫兒,我真心覺得你是在對我們說話。”
 
孫念凱: 他幾乎是樣樣精通, 我發現你如果真是碰到一個真的藝術家, 自己是赤手空拳作出來的話, 對我的整個心境和想法有一個巨大的改變。所以,他常常說我改變了他的生活。其實他改變了我整個看法。
 
出生在臺北的孫念凱,在外省人的家庭長大。父親是海軍軍官,母親是老師。年少的孫念凱,總是躲在電影院裡,通過影像逃避現實。
 
20世紀80年代,孫念凱來到美國,開始了影視藝術創作的職業生涯。起初他為舞臺劇製作投影背景。90年代初,孫念凱作為著名藝術監製德布·詹森的合夥人,與之共同完成了一些獨立電影和電視節目的製作設計。他還曾為波士頓歌劇院等文化機構策劃媒體推廣。2011年,孫念凱辭去了所有穩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記錄片的拍攝,製作和發行中。
 
孫念凱:我看很少有人拍記錄片是為了賺錢的。
 
孫念凱和朋友安德烈在巴西一呆就是3年,拍攝了長達700個小時的素材。他們自費二三十萬美元用於創作和生活。 他們拍攝的設備主要是很多獨立電影人忠愛的佳能全幅單反相機5D MARK II 。
 
孫念凱:我們兩個人作了很多年的攝影師, 所以我們拍出來的東西質感很好,別人看起來好像有很大投資,其實都是自己關了門,自己做出來的。就是一人一瓶啤酒,各自打開自己的macbook。
 
貝爾·博爾巴:你看,所有的動物在這兒都支離破碎的。他們的舌頭,胃,皮膚,眼睛,嘴,尾巴,數不勝數。你要是在這兒還找不到靈感,來回饋給薩爾瓦多·巴伊亞,我真是不知道你還能在哪兒找到靈感了。就是這兒啦!
 
孫念凱提到這部記錄片的結構很像一部歌劇,敘事更像漫畫一樣,視覺性強。他說這是一部關於“當下”的,重在過程的電影。另一方面,也有《紐約時報》的影評人認為他的作品給觀眾看的很多,留下的思考空間卻不大。
 
記錄片並不是孫念凱創作的全部。他不僅忠實地記錄貝爾·博爾巴的藝術人生,還與他合作更新穎的影像體驗。2012年10月1日開始,這部實驗短片作為為期一個月的時代廣場公共藝術展的一個部分,每晚在時代廣場的15個大屏幕一起播放。
 
孫念凱:我們努力來改變我們之間的關係,達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運用我的優勢,安德列的優勢,貝爾·博爾巴的優勢來製作一部原創短片。在安德烈的延時攝影作品基礎上,貝爾·博爾巴找到關鍵定格,來繪製圖畫,最後我把他的繪畫作品延伸,與安德烈的延時攝影作品一起製作成動畫。
 
貝爾·博爾巴:這個短片是我們的一個,新的嚐試,在碰撞中,我們造就了這個新作品,這是我們共同合作的新的藝術形式。
 
10月份"貝爾·博爾巴 Aqui"在美國部分影院上映後陸續參加了幾個電影節,以後還將繼續在歐洲和南美洲參賽和放映。作品已經被奧斯卡獎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保存於它的永久核心收藏這對孫念凱來說也是一種鼓勵。

2013年,孫念凱還將繼續和貝爾·博爾巴合作,在巴西聖保羅的大街上進行藝術和影視創作。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