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僮錦的傳說

【新唐人2012年11月30日訊】僮錦,現代又稱“壯錦”,是僮族人(中共建政後改稱“壯族”)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的織錦藝術,據傳起源於宋代,已有一千年多的承傳歷史。這是一種以棉紗為經,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巧妙交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是廣西僮族人的文化瑰寶。

關於僮錦的美麗,在民間世代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中有幾間茅屋,茅屋裏住著一位僮族老媽媽,她的丈夫已經過世了,如今與三個兒子相依為命。大兒子叫勒墨,二兒子叫勒堆厄,三兒子叫勒惹。老媽媽是一位手藝精湛的織工,織得一手好僮錦。他們一家人就靠老媽媽賣僮錦,三個兒子砍柴買柴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日子過得雖不富裕卻也平安。

有一天,老媽媽拿幾幅僮錦到集市上去賣時,看見了一副美麗的圖畫,畫上的房屋、田園、花草樹木、雞鴨牛羊都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老媽媽自言自語地說:“我能生活在這麼一個村莊裏就好了。” 她買下了這幅畫,決心把畫上那美麗的村莊織成一幅最美麗的僮錦。

回到家,老媽媽急忙擺正布機,架起五彩絲線,依照掛在眼前的這幅圖畫編織起來。織了一天又一天,織了一月又一月。老媽媽不分晝夜地織錦,松油燈把眼睛都熏壞了。眼淚淌到了錦上,老媽媽就在上面織成小河和池塘。鮮血滴在了錦上,老媽媽就在血跡上面織出紅紅的太陽和鮮豔的花朵。一連織了三年,僮錦終於織成了。

這幅僮錦真美麗呀!僮錦上有幾間高大的房屋:藍色的瓦,青色的牆,紅色的柱子,黃色的大門。房屋門前是一座大花園,開著嬌艷欲滴的花朵。花園裏有魚塘,金魚在池塘裏搖頭擺尾,優游自在。房子旁邊是果園與菜地,那裏有紅紅的果子,青青的菜,黃黃的瓜。遠處還有一大片草地,草地上有牛羊棚,雞鴨籠。山腳下,有一大片田地,田地裏滿是金黃的玉米和稻穀。清清的河水在村前流過,紅紅的太陽從天空照下來,還有五顏六色的鳥兒在空中展翅飛翔。

“嘖,嘖,這幅僮錦真美麗啊!”三個兒子讚歎不已。老媽媽伸伸腰、捶捶背、揉揉眼睛,心滿意足地笑了。

忽然,一陣大風刮來,“呼”的一聲,把這幅僮錦卷上天空,一直朝東方飛去,轉眼就消失不見了。老媽媽追趕不上,又氣又急,昏倒在大門外。

三兄弟慌忙把媽扶回家中。等老媽媽慢慢醒過來,她對長子說:“勒墨,你去東方尋回僮錦來,它是阿媽的命根啊!”勒墨點點頭,穿上草鞋,向東方走去。

勒墨走了一個月,走到了大山隘口。他看見這裏有一間石頭砌的屋子,屋子右邊有一匹大石馬。石馬張開嘴巴,好象想吃身邊一蔸紅紅的楊梅果的樣子。屋門口坐著一個白髮老奶奶。她看見勒墨走過就向他:“孩子,你去哪里呀?”

勒墨說:“我去尋一幅僮錦,那是我媽織了三年才織成的,被大風刮往東方去了。”

老奶奶說:“那僮錦是東方太陽山的一群仙女要去了。她們見你媽的壯錦織得好,要拿去做樣板。到她們那裏可不容易哩!先要把你的牙齒敲落兩顆,放進我這大石馬的嘴巴裏。大石馬有了牙齒,才會活動,才會吃身邊的楊梅果。等它吃了十顆楊梅果,你就跨到它的背上,它可以馱你去太陽山。但是路途中要經過冒著熊熊大火的發火山,還要渡過刮著大風、漂浮著冰塊的大海,才能到達太陽山找回你媽的僮錦。”

勒墨摸摸自己的牙齒,想想可能遭遇大火燒身、海浪沖激的危險,他的臉刷地青起來。老奶奶望望他的臉,笑笑地說:“孩子,你經受不起苦難的,不要去吧!我送你一盒金子,你回家好好奉養你阿媽吧!”

勒墨拿了老奶奶給他的一盒金子往家走,他一邊走一邊想:有這一小盒金子,我的生活好過了。可不能拿回家呀,四個人享用哪有一個人享用那麼舒服呢?想到這裏,他就決定不回家,轉身向一個大城鎮走去了。

老媽媽病倒在床上,不見大兒子回來,又讓二兒子勒堆厄去尋找。二兒子也是個貪婪又怕死的人,他也拿了老奶奶的金子,到大城鎮享樂去了。

老媽媽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三兒子勒惹知道只有找回僮錦才能讓阿媽的病好起來。于是他對阿媽說:“阿媽啊,讓我去找僮錦吧。我請了鄰居大嫂來照顧您。您別著急,我一定會把您的僮錦尋回來。”

勒惹穿上草鞋,挺起胸脯,大踏步向東方走去。他只用了半個月就到了大山隘口。在這裏又遇見老奶奶坐在石屋門前。

老奶奶照樣對他說了那一番話,接著說:“孩子,你大哥、二哥都拿一小盒金子回去了。你也拿一盒回去吧!”

勒惹說:“老奶奶,謝謝您的好意,但我一定要去拿回僮錦,那是我阿媽的命根子啊!”他隨即拾起一塊石頭,敲下自己兩顆牙齒,把牙齒放在大石馬嘴裏。大石馬活動起來,伸嘴就吃楊梅果。勒惹看它吃了十顆楊梅果,立刻跳上馬背,抓住馬鬃毛,兩腿一夾,石馬仰起頭長嘶一聲,向東方飛馳而去。
  
那馬兒一口氣跑了三天三夜。勒惹咬緊牙關,忍著疼痛,翻過了烈焰熊熊的發火山,渡過了刮著狂風、漂浮著冰塊的大海,終於到達了大海對面的太陽山。

太陽山頂上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裏面飄出女子的歌聲和歡笑聲。勒惹跳下馬來,走進宮殿大門,一眼就看見阿媽織的僮錦擺在大廳的中央,一群美麗的仙女圍坐在僮錦的周圍,正依照它來學織。她們看見勒惹闖進來,吃了一驚。勒惹說明了來意,仙女們答應織完後馬上還給他。

勒惹此時也很疲倦了,不知不覺中靠在椅子上呼呼睡著了。仙女們飛紗走線,加緊編織。她們當中最心靈手巧的一個仙女先織完了,她看著老媽媽那幅美麗的僮錦,自言自語地說:“我若是能夠在這幅僮錦上生活就好了。”她靈機一動,拿起絲線,在老媽媽的僮錦上繡上了自己的肖像。

這時勒惹醒過來,他拿起阿媽的僮錦,向仙女們告辭出來,跨上石馬的馬背,兩腿一夾,石馬騰空而起,轉眼間就回到自己的家。老媽媽此時躺在床上已經奄奄一息了。勒惹趕緊拿出僮錦,喊著母親,把那美麗的僮錦在老媽媽眼前展開。老媽媽睜開眼睛,努力坐起來,撫摸著自己的僮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陣香風吹來,老媽媽住的茅草屋不見了,眼前出現了高大漂亮的房子、美麗的田園,和僮錦上織的一模一樣。唯一多了一位美麗的姑娘正在看花,原來她就是那個把自己的圖像繡進僮錦的仙女。勒惹和美麗的仙女喜結良緣,從此他們男耕女織、母慈子孝,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後來,老媽媽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用完了老奶奶給的金子,變成了兩個乞丐。他們沒臉再去見媽媽和弟弟,只得四處流浪去乞討為生。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