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恆均:釣魚島引發的不僅僅是領土危機

【新唐人2012年9月15日訊】雖然我在不同的博文裡已經好幾次談到對釣魚島問題的看法,怎奈危機愈演愈烈,我的那些評論早就被網民與中日外交官的口水淹沒了。早在我的小說《致命追殺》裡,我就編寫了炸沉釣魚島的故事情節,我當時的想法是,炸沉這個一直控制在日本手裡的小島,對中國可能更有利。日本爭奪釣魚島,無非是覬覦小島周圍海域豐富的資源,一旦小島沉沒,周圍的海域也就不能被據為己有,也只能由中日兩國「共同開發」了。

當然這只是小說情節,釣魚島在漲水時依然還有半截升在海平面上,成為中日之間最大的麻煩。更麻煩的是,日本總是成為麻煩製造者。我們知道,雖然我們一直說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但實際上卻一直處於日本的控制之下。多年以來,日本政府還算是識相的:為了不激化矛盾,他們在釣魚島問題上是比較低調的。例如日本人登島,是需要申請的。對於那些想上去宣示主權的日本右翼,日本當局幾乎都不會批准他們。所以,我們看到,中國人登島被抓,日本人登島也被他們自己驅逐。

現在日本卻突然改變現狀。日本右翼尤其是那個石原慎太郎,就借釣魚島搞起事端,這次購買釣魚島顯然就越界了,弄得太平洋不太平。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無視這種作為,甚至被認為是暗中支持的。雖然有一些國際問題專家聲稱,石原慎太郎等右翼只不過是為了選票,政府當權者也同樣為了選民支持而有所退讓。但問題僅僅如此簡單就好了,目前造成的危機已經遠遠超逾界限。今天路過菜市場,都聽到菜農在吆喝:趕快買啊,中日要打仗了!

對於北京來說,如果釣魚島只是領土糾紛,那麼打一仗也未嘗不可,就像英國同阿根廷的馬島之戰,打完奪回小島後,相安無事,該做生意繼續做。然而,對於北京來說,釣魚島引發的不僅僅是領土危機,而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危機。這些危機恐怕不是戰爭可以解決,戰爭不是答案,反而可能引起更多問題。下面本人就東一鎯頭西一棒,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如果我說錯了,或者不恰當,請不要罵我是「漢奸」就行了,你們知道,我只是坐在電腦前敲敲鍵盤,釣魚島不是在我手裡丟掉的,過去大半個世紀,我手裡無權、無錢、無槍,也沒有13億人緊密地團結在我的周圍哦,我只是沒「資歷」當漢奸嘛。

日本利用釣魚島製造的「陰謀」

第一個問題也許應該問:日本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攪渾太平洋的水?釣魚島本來就在日本人手裡,最近又沒有開發周圍海域資源的急迫性,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折騰釣魚島?其中網絡上有一個「陰謀論」是這樣說的:中國的強大勢不可擋,但最好在他真正強大到在軍事和經濟上能夠挑戰美國、日本之前,讓他「爆發」出來。而由日本掀起釣魚島危機,是最恰當不過的。

果然,釣魚島危機出現後,大陸網民與某些政府機關甚至武裝力量一片喊打之聲,連街頭賣菜的小販都被感染了。其實,要同日本人打一仗拿回釣魚島,對目前的中國來說,恐怕並不那麼困難。可問題就在於,日本人的「陰謀論」也許並不存在,可一旦中國真的為釣魚島開戰,很可能正好陷入了一個由日本人(或者美國人)設計的圈套中:你眼看著自己的領土被他折騰而不打過去,你是輸定了;如果你打呢,你將戰而不勝,甚至輸得更慘!

什麼叫輸得更慘?讓我們先看看日本到底是怎麼回事:二戰戰敗後,美國佔領日本,解除了日本的進攻性武裝,雖然日本目前軍費開支奇高,自衛隊的裝備也很強大,但他畢竟依然遵守「和平憲法」不動搖,不擴軍備戰,也不得擁有進攻性武器。在國際上,日本幾乎和歐洲的瑞士一樣,屬於「手無寸鐵」的中立國、和平國(實際上他與美國結盟,不是中立國)。而中國呢,剛剛崛起,去年才在經濟上取代日本而成為第二大經濟強國,也因此引起周邊國家甚至世界多國的不安,這個時候,一個看似超級厲害的軍事強國,要向一個中立的「和平國」奪回一個小島?

戰爭一旦打響,我堅信第二天釣魚島就能在中國的名下,但在全世界範圍內,中國將立即「失道寡助」,成為孤家寡人,甚至可能淪為世界公敵!——所以,我並不是說日本人真有什麼「陰謀論」,但他這一招,在客觀上把崛起的中國置於兩難之間:不打,太窩囊;打吧,很可能更加窩囊!

日本右翼從來就不滿和平憲法,軍國主義陰魂不散,一直叫囂要重新武裝日本。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需要,從經濟上來說,日本人一旦重新武裝自己,很可能會重新邁上一個新台階。這些年,要不是始終對日本沒有完全放心的美國影響著日本、壓著日本,日本人很可能不買聯合國與亞洲國家的賬,那麼,只要15年左右,在軍事各個領域,甚至包括核子武器,都絕對不會落後於中國。這一點,我相信所有乘坐過日本車的人都不會懷疑吧?而中國人,又有誰沒有坐過日本車?

中日開戰,美國將如何介入?

日本重新武裝可能性不大,因為美國還沒有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不會默許,更不會點頭。在這種情況下,對日開戰,同樣會引起另外一場危機。日本之所以不發展進攻性武器的前提是受到美國的保護,包括核保護。美日安保條約覆蓋了這個領域,中國對日本開戰,即便不直接把美國捲進來,中美之間的衝突也將勢在必然。

當然,網民們是一向不怕美國的,而且還有一些人振振有詞:過去歷史上多少大國不都是靠戰爭崛起的?民族主義不是讓德國、歐洲各國、日本、美國都崛起了?拜託,哥們,歷史不是這樣學的,現在是歷史嗎?中國過去幾十年高速的經濟發展靠的是融入國際社會,靠的是交往與交流。國內有一個很普遍流行的觀點,中美之間不會對抗,因為美國更擔心失去中國的經濟利益,沒有中國,世界的經濟都會慢下來,沒有西方國家可以受得了。

持此觀點的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西方國家包括美國並不像你們在中國媒體上看到的那樣依賴中國。全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時候,中國人在閉門搞文化大革命。而那些認為中國的產品暢銷西方,中國的遊客到處購物與打架的同胞們,應該清醒一下了,美國有智囊對我指出,一旦中國的世界工廠關閉了,西方國家超市裡的便宜貨將會在九個月之內被來自亞非拉的產品替代,同時,西方的一些產業工人將會從失業狀態回廠上班。

當然,既然是對抗,對雙方都不會有好處,但由於我們的知識與產品的創新率幾乎接近零,在對外經濟貿易上,外貿出口與來料加工依然佔據很重要的比例,國內民眾內需拉動困難,對中國的損害可能會更大。那些主張開戰的人還有另一個觀點,他們認為和物質與貿易無關,他們希望戰爭能夠解決中國人精神上的問題。他們認為中國目前的危機歸根結底就是精神與信仰上的危機,如果能夠利用這樣一個小代價的戰爭凝聚人心,高揚民族主義大旗,也許能夠幫助中國走出困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他們顯然又被歷史誤導了,民族主義在歷史上確實是各大國崛起的強心針與興奮劑,但當今中國所處的時代與位置都同歷史上的其他大國完全不一樣了。就拿民族主義來說,是一個在全球範圍內都在走下坡路的意識形態,互聯網使得原本像鐵板一塊的社會變成篩子一樣,漏出無數的信息與理念,形成了多元社會,在這種情況下,要想靠戰爭凝聚人心,用民族主義帶領民眾,實在是打錯了算盤。

釣魚島問題是否會引起中國內部的危機?

釣魚島問題不僅僅引發領土危機,釣魚島的危機也不僅僅在釣魚島,不在太平洋,不在中國之外的世界,而在中國內部。我瀏覽了一些有關釣魚島的帖子,發現即便中國網民中那些被稱為「漢奸」的,也沒有誰願意把釣魚島送給日本,只不過,很多網民從釣魚島想到了更多。例如,有人想起了中日歷史,在1972年前後中日建交時,(日本已經解密的外交資料顯示)北京為了盡快同日本建交,對中日戰爭賠償以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領土糾紛重視不夠,甚至在日本首相誠惶誠恐深怕不得不賠禮道歉時,周總理「高風亮節」,大手一揮,再次放棄賠償,在戰爭道歉與領土問題上一句「向前看」,就給日本解了套,從某種意義上,也留下了後患。

而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則遠遠超出了當年的歷史。不知道是有些人有意為之,還是媒體不能炒作別的,只能拿釣魚島做文章,又或者很多人從遙遠的小島上找到了出氣口,釣魚島問題好像蓋過了所有的問題,成為各大媒體頭版頭條,成為街頭巷尾的話題。有網友推測說,這是當局有意為之,是為了轉移國人對國內問題的關注(所謂「爭奪釣魚島是為了讓大家忘記有人在爭奪釣魚台」)。我想,有這種可能,但可能性並不大。因為正如前面分析的,玩弄釣魚島危機,很可能會引火上身。前面假設這是日本人的「陰謀」,是要把中國政府擺上台,將了一軍。

釣魚島危機引起了民眾對領土的激情,但這種激情非常容易引發對政府的不滿,以及對自身權利的渴望。儘管群情激憤,但又有幾位願意為這個目前尚沒有經濟價值,也無人居住的小島犧牲什麼?倒是在每個人的身邊不遠的某處國土上,都有因為網絡言論而被勞教,有因為反抗拆遷而用煤氣罐當武器,更不用說為了捍衛自己的土地而抗爭的烏坎人,以及為了保持土地的純潔而團結起來的什邡人——再說,當抗日的激情無法用文字表達,當抗議從互聯網蔓延到街道上時,那些愛國青年人會猛然發現,原來,阻擋他們上街和出海保釣的並不是日本人,而是自己的……

日本和西方媒體對釣魚島的報導非常之少,而中國的媒體連篇累牘,這使得中國人忘記了身邊的物價,卻都知道了釣魚島附近的海產品;不關心是誰來管理和統治自己,忘記了自己的市長是誰,以及是如何選上去的,卻都知道東京的市長為了選票而搞釣魚島;甚至一些年輕人連工作都沒有、飯都吃不飽,寫個個人簡歷都不清不楚,卻個個弄得好像北京外交部的發言人似的,對釣魚島義正詞嚴,嘴裡一套又一套。而更嚴重的則是:相比我們外交部同日本打的外交口水戰,中國人自己因為釣魚島危機而引發的各種問題爭論顯得更加激烈,很多爭論已經開始撕裂中國;在釣魚島收回無望的時候,我們自己卻因為釣魚島而更加分裂——這個,我真不能污衊是日本人的「陰謀」,而可能只是我們民族的特色而已。

中國怎麼辦?

最後,我不能不提釣魚島有可能引發的一個最大的危機——你可以說是執政危機,但我更願意說是外交危機。冷戰結束後,福山寫了歷史的終結,雖然不夠準確,但在意識形態上,卻八九不離十,可以不誇張地說,如今,中國已成為國際社會唯一一個「持不同意見」的大國,我們是地球上意識形態領域的「異議分子」。為了同各國交往,為了發展經濟,中國專注國內事務的同時,在國際上可以說是有點「低三下四」的,我早在幾篇外交博文裡提過,中國領導人到處帶著採購團出訪,一見人家就說「求同存異」、「互相尊重對方的政治制度」,在外交上儘量淡化意識形態,從當初揮舞槍桿子「要解放全人類」一下子退縮用鼓脹的口袋去救助全人類。

當然,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增強,國際地位大大改善,上面的情況也有所改變。然而,即便西方和中國都假裝忘記了意識形態,相逢一笑泯恩仇,但雙方其實都心知肚明:對方沒有摒棄冷戰思維——而這個,恐怕才是當今中國面臨的最大的外交危機。彷彿只要制度不同,這個危機就永遠無法消除。研究國家關係的我一再體會到,中國與世界的交往,儘管有經濟、軍事、文化等種種問題與衝突,但最大的癥結依然是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差異。中國與南海諸國的衝突,與日本的衝突,嚴格來說,只不過是歷史遺留的領土糾紛,然而,這種糾紛一旦引發戰爭,則很可能會升級為意識形態之爭,甚至導致冷戰與熱戰。這是三十年來中國竭力避免,也是中國過去三十年從經濟瀕於崩潰而跳到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的主要原因。

處理好釣魚島危機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然而,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處於兩難之境,日本逼迫中國出手,而中國一出手就有可能陷入更大的危機,日本也知道這種情況,又進一步利用這種情況來陷中國於更大的危機之中,越陷越深。按照這個邏輯,中國好像已經無路可走,不打一定輸了,打起來可能輸得更大。怎麼辦?

我這樣認為,中國既然不能學英國當初在馬島上同阿根廷開戰的做法,但是不是可以學一下美國當年在古巴導彈危機上的作為?當初蘇聯把導彈偷偷運到美國的後院古巴境內,美國知道後威脅不惜開戰也要徹底摧毀古巴導彈基地,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戰爭——很可能是核戰爭箭在弦上、一觸即發。這場戰爭如果不打,美國輸了;可如果真打起來,美國當然也佔不到任何便宜,甚至核戰爭會讓美國輸得更大、更慘,當初美國的處境很有點類似今日中國在釣魚島上的境況。那一場一觸即發的戰爭,其實是一場民意之爭,一場意志之戰。美國最終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迫使蘇聯撤回所有導彈。美國獲勝的唯一原因就是:他讓蘇聯相信了,他一定會不惜一切地打這一仗,哪怕付出慘重的代價。

所以,在分析了這麼多中國不能為釣魚島開戰,不打是輸,打也贏不了之後,我對北京的建議是:準備打仗吧,你沒有退路,至少你要讓日本人知道,你不會退讓了!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