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檔案】中山艦與艦長薩師俊

【新唐人2012年8月12日訊】一九三七年十二月首都南京陷落,日軍恃其裝備精良、兵種齊全、閃電戰術的優勢,企圖以長驅之勢,直取長江中游,次年即爆發武漢保衛戰。

當時日本海軍總噸位120萬噸,中國海軍總噸位不到6萬噸,中日海軍實力之比為11:20。國民政府根據中日實力對比狀況,中國海軍不與日艦在外海作戰,決定海軍主要戰略任務為防守內河。

薩師俊出生於福州望族,年少時期即捨棄優裕的生活,寧赴國難,考入煙台海軍學校,畢業后加入海軍實習任初級軍官。薩師俊治軍恩威並用,加上修長的個子、良好的風度氣質,深得部下擁戴和長官賞識,加上他海軍知識豐富、技術精湛,先後歷任公勝、青天、順勝、威勝等艦艦長。

一九三五年時年四十歲的薩師俊調任中山艦艦長,中山艦原名永豐艦,國父孫中山蒙難時曾登上此艦脫險,具有光榮的歷史。中日開戰後中國海軍艦隻上的主炮都卸到岸上的要塞和炮台上,中山艦也是如此,主炮已上了岸,只剩下艦首艦尾各高射炮一門,另有機關炮二門。這些殘缺的裝備本已老化,殺傷能力很有限,難以出海應戰,活動受到限制,因此艦上官兵常激憤放言「為什麼不讓我們駛出吳淞口,找日本鬼子拼一拼,縱使不敵也光榮戰死,轟轟烈烈總勝於在封鎖線上挨炸」。

一九三八年十月下旬,日軍迫近武漢,國民政府遷往陪都重慶,海軍總司令部命薩師俊率中山艦擔負運輸任務。由於實力懸殊,中國軍艦無法與日本海軍進行正面作戰,大多是在日機的攻擊下被動應戰,薩師俊也很清楚,中山艦在這樣的形勢下作戰,人艦都很難幸免於難,因此他已作好了與艦共存亡的準備。

十月廿四日中山艦停泊于距武漢廿六公里之金口,清晨就已出現一架日機在中山艦上空盤旋偵察,中午時九架日機分作兩個小分隊,呼嘯著飛抵中山艦上空,但只高飛盤旋了五分鐘,又一溜煙地飛去。中山艦官兵預感到一場惡戰的來臨,薩師俊隨即進行了作戰部署。

不可避免的戰鬥來臨了。下午三點,六架敵機飛臨中山艦上空,隨即變為一字魚貫式,呈轟炸隊形,輪番在較高空域對中山艦水平飛行,投彈轟炸,長江上升起了一個個的水柱,浪花四濺。在薩師俊在駕駛台指揮作戰,艦上火炮一齊動作,向敵機反擊,中山艦為躲避轟炸,在浪波、水柱間穿行,進退周旋。

敵機久攻不果乃改變戰術,開始輪環急速俯衝,低空投擲炸彈。此時艦首高射炮和機關炮,在發射后不久先後發生故障,日機趁機從艦首前方空隙處,急速俯衝投彈,第一顆炸彈落於艦尾左舷水下爆炸,致船殼破裂進水,緊接第二、三、四、五顆炸彈命中艦體,進水急劇,軍艦動力操縱經已失靈,艦體開始左傾,日機此刻更無顧忌地來回俯衝,向中山艦瘋狂地投彈掃射。

第五顆命中艦首駕駛台的炸彈,給艦上指揮系統破壞極大,人員傷亡也十分慘重,官兵血肉橫飛,死傷枕藉,血淋淋的肉塊和斷肢在艙內飛濺,薩艦長的右腿炸斷,左腿遭巨創,左臂亦受重傷,全身血肉模糊,但他仍忍著巨痛,奮不顧身地敦囑官兵努力殺敵。副艦長迅速補位,並要求艦長撤離,薩師俊執意不肯離艦,卻要受傷官兵儘快離艦,他本人誓與艦共存亡。

當官兵發現艦長血流不止,準備以舢舨載往岸上搶救,薩師俊說:「各人盡可離艦就醫,惟我身任艦長,職資所在,應與艦共存亡,絕不離此一步。」

下午四時三十分,艦體逐漸向左傾斜至40度,隨即轟然一聲巨響,水柱衝天,一代英雄名艦—-中山艦,終因傷過重,長埋江底。

中山艦沉沒后的第二天,日軍佔領漢口,武昌、漢陽均相繼淪陷。然而中山艦孤軍迎敵,薩師俊等官兵殉難於金口水域,表現出中國海軍忠勇不屈的軍風,永遠在史頁上熠熠生輝。

原標題:中山艦長薩師俊 與艦偕亡血染長江

文章來源:《神州青年服務社》

附:
「中山」艦抗日殉國忠勇將士名錄

艦長:薩師俊

副艦長:張天宏

二副:魏行健

航海見習生:陳智海、周福增

輪機三副:黃孝春

槍炮上士:王祥伯

中士:陳行善

下士:劉則茂、吳仙水

列兵:林逸資、 張培臣、 陳利惠、 林壽祺、 郭奇珊、李 麟、 洪幼官、 陳永孝、 張育金、 嚴文煥、 李炳麟、 陳有中、李有富、 陳有利、 江劍官、 黃珠官

「中山」艦作戰特別奮勇將士名錄

槍炮上士:魏振基

帆纜中士:鄭家猷

一等兵:鄭依池、鄭作志

二等兵:張增福、楊幼如、陳依秒

三等信號兵:林培涵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