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檔案】蘇聯援助中共紅軍跨國計劃揭密 (下)

【新唐人2012年4月8日訊】【導讀】中共革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得益於共產國際和蘇聯的幫助,這或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共產國際和蘇聯究竟給了中國革命,特別是給了中國共產黨人哪些具體的幫助,這卻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問題。從噎發現的各種文獻記載看,過去流傳的關於遵義會議以後,特別是抗戰以後,蘇聯和共產國際噎不再信任中共,不再援助中共的說法,是過於簡單化了。事實上,自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開始決定撤出江西中央蘇區之日起,在共產國際和蘇聯軍事及情報機關內部,就迅速開始提出和醞釀著一個用於直接援助中國紅軍的跨國界的行動計劃了。這個計劃最後儘管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完全實現,但它的存在及其實施經過,足以說明蘇聯和共產國際至少這時並沒有放棄大力援助中共革命的想法。

(接上期)

六、以上是基於今冬至明年以佔領黃河以西為基本方針之作戰計劃,如此方針為蘇聯方面所贊同,則請兄代表紅軍直接向蘇聯有關方面談判許多具體準備之問題,主要是援助中國之技術兵種組成輸送與按時到達,以及到達后使用的問題;如果蘇聯不贊成目前直接援助之方針,而我們與南京之談判不能及時成立協定,或協定中不能達到使寧夏甘西土著統治者自動讓防之程度,或紅軍久攻不克結冰渡河時機又已過去,則我們只好決定作黃河以東之計劃,把三個方面軍之發展方向放在甘南、陝南、川北、豫西與鄂西,待明年冬天再執行黃河以西的計劃。《洛甫、恩來、博古、澤東關於紅軍行動方針給王明同志電》,1936年8月25日。

中共中央的電報十分清楚地說明了他們擔心之所在,形勢看起來確實對紅軍相當不利,如果沒有蘇聯的援助,那麼即使從生存角度考慮,紅軍也必須離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西北根據地,重新轉向內地發展。蘇聯方面當然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因此,剛一得到中共中央8月25日來電,斯大林很快就批准了噎擬就的援助方案。只是,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9月11日的複電說:

同意你們佔領寧夏地區和甘肅西部的計劃,同時,堅決的指出,不能允許紅軍再向新疆方面前進,以免紅軍脫離中國主要區域。《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致澤東、洛甫、恩來、博古電》,1936年9月11日。

莫斯科的來電無疑是一個讓中共中央和全體紅軍將領盼望頤的好消息。面對這幾乎是千載一時的好機會,他們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制定了行動計劃,並於9月14日先後通知了一、二、四方面軍。電報稱:

國際來電同意佔領寧夏及甘肅西部,我軍佔領寧夏地域后即可給我們以幫助。為堅決執行國際指示,準備在兩個月後佔領寧夏。

中共中央據此提出:

為堅決執行國際指示,準備在兩個月後佔領寧夏,擬作如下部署:

(1)一方面軍主力,九、十月兩個月仍在海原、固原地區,十月底或十一月初開始從同心城、預旺之線攻取靈武、金積地區,以便十二月渡河佔領寧夏北部。一方面軍之其餘部隊保衛陝甘北蘇。

(2)四方面軍以主力立即佔領隆德、靜寧、會寧、通渭地區,控制西蘭大道,與一方面軍在固原西部硝河城地區之部相當靠近,阻止胡宗南西進,並相機打擊之。十月或十一月初進取靖遠、中衛西部及寧安堡一線,以便十二月渡河奪取寧夏南部。

(3)二方面軍在陝甘邊積極活動,吸引胡宗南部于咸陽、平涼之線以南地區,與四方面互相策應,並聯絡陝南遊擊區。

(4)由陝北派出遊擊支隊,經關中蘇區出至涇水以南活動,牽制胡宗南之側后。

為使二、四兩個方面的領導人了解此次戰役行動的重點及目的,中央軍委在電報中特別指出:「以上部署主要是四方面軍控制西蘭大道,不使胡宗南切斷,並不妨礙爾後一、四方面軍奪取寧夏之行動,當一、四方面軍奪取寧夏時,二方面軍仍在西蘭大道以南包括陝甘邊與甘南擔負鉗制任務。至於佔領甘肅西部,候寧夏佔領,取得國際幫助后再分兵略取之。」《育英、洛甫、恩來、博古、澤東關於軍事部署問題致朱、張、任三同志電》,1936年9月14日。

隨即,中共中央具體提出了組織「靜(寧)會(寧)戰役」的計劃,要求二、四方面軍全力北上,與一方面軍合力奪取隆德、靜寧、會寧、通渭地區,控制西蘭大道,實現三個方面軍的會合。至此,曾幾起幾落的「打通國際路線」的戰略部署,終於開始具體實施了。

毛澤東告誡張國燾:奪取寧夏,打通蘇聯,是決定一環

這個時候,敵我力量對比及態勢又如何呢?

這時,紅軍一方面軍全部21萬餘人除少數配合約5000人地方部隊守衛陝北甘北蘇區外,其餘27個團約18萬人全部集中於鹽池、定邊至同心、豫旺堡一線,向南推進。二、四方面軍37個團約56萬人已進至甘肅中部的通渭、隴西一線,集力向北。

這時,國民黨軍在甘南有30餘團3萬餘人尾隨於二、四方面軍之後。甘北有91個團大約14萬人分佈在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之間的平涼、隆德、靜寧、會寧、定西及西蘭大道一帶,和與紅軍一方面軍平行的海原、同心、中寧、金積、靈武一線。同時,南京方面為應付兩廣事變一度南調長沙一帶的胡宗南部32個團約5萬餘人,又陸續入陝並西運至黃河東岸和靜寧、會寧、定西地區。再加上土著軍閥馬鴻賓、馬鴻逵部署在黃河兩岸的大約20個團,敵人這時可以用來對付紅軍三個方面軍的兵力即四倍于紅軍。

所幸在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中間這時有大約40個團的兵力是張學良的東北軍,因此,紅軍主力之會合一般噎不成問題。但胡宗南部的到來卻頗讓中共中央感到擔心。因為一來胡部戰鬥力確實較強,二來張學良與紅軍的結盟關係在東北軍中並未完全公開,多數部隊並不了解,一旦胡部主力楔入,張學良在軍事調動上與紅軍的配合將變得十分困難甚至成為不可能。一旦發生這種情況,不僅紅軍會合將受鉗制,「打通國際路線」的計劃更將大受威脅。

為此,毛澤東等再三電告張國燾等:時間緊迫,四方面軍主力宜在兩三天內進佔界石鋪及其以西地段,否則胡軍乘汽車將在兩三天內控制此地,紅軍有被切斷之虞。「機不可失,千祈留意。」《毛、周、彭致朱、張、任電》,1936年9月15日、16日、17日。為確保無虞,中共中央同時還命令一方面軍一軍團第一師迅速向界石鋪推進,並相機佔領之。

讓四方面軍控制西蘭大道,與胡宗南部作戰,這再度讓張國燾感到不安。何況原計劃要等到12月黃河冰凍才能進攻寧夏,那樣四方面軍將不得不在西蘭大道上與胡宗南等部鏖戰兩個月之久,其結果頗難想象。因此,張國燾一接到中共中央的靜會戰役計劃,就表示了懷疑的態度。

9月17日,張國燾致電毛澤東等,一連提出幾個問題:一、向寧夏及甘肅西部,發展重點在甘肅抑在寧夏?二、如我軍攻寧夏,城仍為敵所佔,是否地區狹小不便活動?三、寧夏通外蒙有哪些道路,冬季能否通汽車?四、衣服單薄之步兵冬季能否通過?寧夏到西部需多少天?五、不結冰你們有無辦法造船過河?黃河何時在何段結冰?六、如四方面軍不在西蘭路鉗制胡敵,一方面軍能否順利渡過黃河?《朱、張、陳致毛、周、彭電》,1936年9月17日。

為解除張國燾的疑慮,毛澤東詳細答覆張說:一、向寧夏及甘西發展,重點在寧夏,不在甘西,因寧夏是陝甘青綏內外蒙即整個西北之樞紐,且國際來電說紅軍到寧夏地區后給我們幫助,沒說甘西。二、我軍只要能佔領寧夏之鄉村,靠近賀蘭山,便可取得攻城武器,再行克城。三、外蒙寧夏間有許多路通汽車,過去蘇聯即從這些路接濟馮玉祥。四、寧夏氣候比綏遠、青海、陝甘北部及甘西較暖,且是產大米區域,四方面軍西去應待明年春暖后,同時我們將為你們製備一批冬衣。五、攻寧須待結冰,無造船把握,結冰從陽曆十二月開始,靖遠以上至蘭州不結冰,靖遠以上均結冰。

六、因馬鴻逵有二十余團,湯恩伯、何柱國、高桂滋、高雙成等軍在我軍側后,一方面軍單獨攻寧有顧此失彼之慮,如使胡宗南確實佔領靜會定區域,會合毛炳文,彼既可加強馬鴻逵,使我們攻寧計劃失敗,又可加強馬步青,使你們攻甘西計劃失敗,如此有各個擊破之虞,只有集中全力先佔領寧夏,方免此失。

毛澤東在電報中最後特別提醒張國燾注意:「奪取寧夏,打通蘇聯,不論站在紅軍發展上,在全國統一戰線上,在西北新局面上,在作戰上,都是決定的一環。在當前一瞬間,拒止胡軍把一、四兩個方面軍隔開,又是決定一環。時機緊迫,稍縱即逝,千祈留意,至禱至盼!」《毛、周、彭致朱、張並任、賀》,1936年9月19日。

經過一陣猶豫之後,張國燾在四方面軍領導人的會議上基本上贊同了實施靜會戰役的計劃。鑒於雙方意見趨於一致,中共中央立即根據二方面軍領導人的建議,提議由毛澤東、彭德懷、王稼祥與朱德、張國燾和陳昌浩組織軍委主席團,集中於同心城統一指揮三個方面軍的軍事行動。不料,張國燾與陳昌浩於9月20日赴前線了解敵情和地理條件后,再度改變主張,其9月22日電主張:一、估計到一、二兩方面軍能夠牽制的敵力和四方面軍的實力,目前與胡宗南之一路軍在靜會這一四面受敵之地區決戰是不利的。二、寧夏地區狹小,一、四方面軍集中寧夏不免後有黃河沙漠之險,前有敵人封鎖,如在該地區作戰,須停留六個月,物質補充不便,萬一決戰不利,或不能有力阻止敵人時,則將陷紅軍于不利地區。三、為迅速實現奪取寧夏和甘肅西部的戰略方針,和實現全國紅軍大會合目的,我們提議:四方面軍以基幹兩個軍迅速由蘭州西之永靖、循化一帶渡過黃河,並搶佔永登、紅城子一帶地區,一個軍暫在黃河渡口附近活動,兩個軍暫留漳縣一帶吸引胡敵,然後三個也全部轉進涼州、永登一帶,以一部向靜遠、中衛活動,配合一方面軍由靖遠寧夏段渡過黃河。《朱、張、徐、陳致毛、周、彭並賀、任電》,1936年9月22日。張國燾隨後即下令部隊轉向西進。

在胡宗南部源源而至,國民黨軍即將形成強大優勢力量的情況下,此舉自然置一方面軍于孤軍奮戰的不利地位,寧夏戰役計劃也將難以實現。為此,中共中央決定改變原定計劃之第一步,先以主力南下,集中三個方面軍之力打擊胡宗南部,使之不能形成威脅。與此同時,他們再三告訴張國燾說:胡宗南部在咸陽尚未到齊,目前「四方面軍有充分把握控制隆靜會定道,不會有嚴重戰鬥」。但張國燾仍反覆來電,堅持認為西渡黃河有充足理由,並斷言四方面軍先機佔領甘西是目前最重要一環,即可接通外蒙新疆,吸引胡軍,打亂敵軍堵截計劃,又可東西兩面夾擊黃河兩岸寧夏段之敵,順利接應一、二方面軍佔領寧夏,防止紅軍陷於狹小地境被強敵所制。張國燾斷言:如照此計行動,一、四方面軍至多一個月也就能在靖遠、中衛附近會合了。因此,他反要毛澤東等「勿使全黨全軍對會合失望」。《朱、張、徐、陳致毛、周、彭電》,1936年9月26日。

不過,西渡計劃畢竟與國際指示從寧夏提供援助和反對紅軍進入新疆的意見相左,這是張國燾不能不加以考慮的。而中共中央又早已同共產國際發生了關係,張國燾不論表面上如何強硬,內心裡也不能不擔心自己另立中央的行為是不是會成為嚴重問題。再加上事實也證明中共中央當初北上的選擇是正確的,是得到國際承認的,再度分庭抗禮,萬一發生嚴重後果,更是難辭其咎。因此,思前想後,張國燾終於沒敢獨斷獨行。他一方面堅持己見,擅令部隊西進,另一方面卻又表示:「關於統一領導,萬分重要,在一致執行國際路線和艱苦鬥爭的今天,不應再有分歧。因此,我們提議,請洛甫等同志即用中央名義指導我們西北局應如何組織和工作,軍事應如何領導,軍委主席團應如何組織和工作,均請決定指示,我們當遵照執行。」「西渡計劃確系站在整個紅軍利益的有偉大意義的正確計劃……如兄等仍以北進萬分必要,請求中央明令停止,並告今後行動方針,弟等當即服從。」《朱、張、陳、徐致洛、澤、恩、博等電》,1936年9月26日;《朱、張、徐、陳致賀、任、關、肖、劉電》,1936年9月26日。

既然張國燾表示願意按照中央命令行事,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自然不再取協商態度,決斷決行,於9月27日以「黨中央」名義正式下達命令稱:

朱總司令、張總政委並告一、二、四方面軍首長:四方面軍應即北上與一方面軍會合,從寧夏蘭州間渡河,奪取寧夏、甘西。二方面軍應暫在外翼鉗制敵人,以利我主力之行動。一、二、四方面軍首長應領導全體指戰員,發揚民族與階級的英勇精神,一致團結於國際與中央路線之下,為完成偉大的政治任務而鬥爭。《黨中央命令——給朱總司令、張總政委並告一二四方面軍首長》,1936年9月27日。

時至於此,張國燾不能不表示:「遵照黨中央指示停止西渡轉向北進」,並於29日制定「通(渭)庄(浪)靜(寧)會(寧)戰役計劃」,決心「迅速進到于通渭、庄浪、會寧、靜寧、界石堡地區,迅速與一方面軍會合,相機消滅胡敵一部,鞏固擴大甘陝寧抗日根據地,爭取抗日獄,擁護外蒙蘇聯為目的」。《朱、張、徐、陳關於通莊靜會戰役計劃致英、洛、澤、恩等電》,1936年9月29日。

莫斯科表示願提供600噸軍火,紅軍準備提前攻寧

9月27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中央,通知說蘇聯只能從外蒙提供援助,紅軍必須奪取定遠營前伸至外蒙邊境接取物資。10月2日,中共中央複電共產國際,進一步提出了他們所希望得到武器裝備的清單,並且明確要求蘇軍能夠提供相當數量的飛機和大炮。電報同時也再度說明了紅軍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通過寧夏接取援助有困難,要求蘇蒙軍隊幫助,儘可能將物資運送和保護到中國境內來,以確保紅軍能夠一次接運成功。不過,共產國際10月18日通知中共中央說:「你們對於你們實際上所能得到的給予你們的幫助,了解得不十分正確,我們……負責供給一百五十輛汽車,並保證提供司機和所需的汽油,以便來回兩次將貨物運送到你們指定的地點。但貨物並不像你們2日來電所要求的那樣多,它大約有五百五十噸至六百噸重左右,其中沒有飛機和重炮。」同時,電報說明:「你們必須派遣足夠數量的武裝部隊到外蒙邊境來接收貨物和擔負沿途保護的責任」,蒙古方面不能擔任越境保護的任務。《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致中共中央書記處電》,1936年10月18日。

能夠有600噸左右武器彈藥裝備紅軍,這對長期以來只能靠同敵人作戰獲得各種槍支彈藥的紅軍來說,也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了。因此,儘管沒有想象中的飛機、大炮,中共中央仍舊下決心開始實施寧夏戰役計劃。

考慮到二、四方面軍噎開始跨過西蘭大道,胡宗南的中央軍正在迅速跟進,要等到12月黃河冰凍再行渡河,敵人很可能會形成合圍,並逼我在甘北這狹小區域決戰,這無論從作戰角度,還是從糧食供給等方面來看,都無可能性。故中共中央被迫改變原方案,下決心不等12月黃河冰凍,冒險提前實行寧夏戰役計劃。

10月3日,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情況,四方面軍剛剛制定的「通莊靜會戰役計劃」不慎遺失,落入敵手。張國燾急忙改變原定部署,下令部隊兼程北上,除爭取與一方面軍會合外,應立即以四方面軍主力進佔黃河東岸之靜遠地區,搶佔渡口,爭取渡河,避免與胡敵決戰。中共中央迅速同意了這一建議,只是要求四方面軍「在甘谷、庄浪一線配置必要兵力遲滯胡敵」,並接防會寧、界石鋪,以便一方面軍前鋒轉置隆德、靜寧以北和固原以南地區,防堵固原、平涼之敵,避免被國民黨軍切斷後路。《毛、周、彭關於同意渡河計劃致朱、張、徐、陳電》,1936年10月4日。這樣,搶渡黃河的時間不得不進一步提前。

10月8日,國民黨方面在得到四方面軍遺失的「通莊靜會戰役計劃」之後,擬定了「通渭會戰計劃」,準備各部隊分別從秦安、隴縣、隴西、定西進擊,並在平涼、靜寧、庄浪、固原防堵,決心與紅軍主力決戰。此一計劃因東北軍各部受命拖延推進時間,並未能對紅軍四方面軍北進形成任何阻礙。至10月中旬,四方面軍先頭部隊三十軍噎進抵靖遠及打拉池一帶,並已準備好於20日開始渡河。

得到張學良的通報后,中共中央軍委於10月11日迅速發布了《十月份作戰綱要》,決定提前開始實施寧夏戰役計劃。要求:一、四方面軍以一個軍率造船技術部迅速進至靖遠、中衛地段,選擇利於攻擊中衛與定遠營之渡河點,11月1日前完成一切渡河準備,其主力在通渭、馬營鎮、靜寧和會寧地區就地休整,並派支隊進逼定西、隴西、武山、甘谷、秦安、庄浪、靜寧之敵,爭取在10月份保持西蘭大道於我手中;二、二方面軍進至通渭、馬營鎮以北界石鋪以南地區,休息數日後轉進至靜寧、隆德線以北地區,準備爾後以主力或一部接替一方面軍在固原以北之防禦任務;三、一方面軍之西方野戰軍主力保持同心城之樞紐地段豫旺堡于手中;四、攻寧部隊以一方面軍西方野戰軍全部及定鹽一部和四方面軍之三個軍組成之,攻寧時間依造船情況而定,至遲不得超過11月10日。《中央軍委十月份作戰綱要》,1936年10月11日。

紅軍三個方面軍,特別是二、四方面軍長途征戰,不僅疲勞已極,而且急需補充休整。據二方面軍任弼時報告說,整個二方面軍這時實際上噎基本處於喪失戰鬥力的狀態,非休整不可了。但是,紅軍渡河意圖已明,蔣介石急令西蘭大道一線之胡宗南等部北進,固、平、隴一線的東北軍西進。他同時親赴西安,嚴令各部三面出擊,要求于短期內聚殲紅軍于黃河以東,「勿任竄過」。他甚至還親飛蘭州督戰。因此,國民黨軍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向二、四方面軍所在的靜寧、通渭、會寧地區猛進,戰爭已漸次展開。至23日,國民黨方面就噎佔領了華家堡、會寧、通渭、靜寧、界石鋪等地,西蘭大道已失。形勢轉瞬間就變得對紅軍極端不利了。

據此,朱德、張國燾於23日下令四方面軍之三十軍立即渡河,九軍跟進。24日晚,三十軍渡河成功,25日,九軍跟進。接著,四方面軍前線指揮部也於26日過河。寧夏戰役比原定計劃提前展開了。

胡宗南步步緊逼,紅軍顧此失彼,渡河作戰竟意外失利

在四方面軍渡河行動開始的當天,即10月24日,中共中央就緊急致電共產國際,通知了這一新的情況,要求蘇方立即準備實施援助計劃。

為儘快控制通向定遠營的路線,毛澤東這時特別指示在打拉池前線負責指揮的朱德、張國燾、彭德懷:「三十軍、九軍渡河后,可以三十軍佔領永登,九軍必須強佔紅水以北之樞紐地帶,並準備襲取定遠營,此是極重要一著。」《毛、周關於準備襲取定遠營事致朱、張、彭電》,1936年10月26日。

但考慮到胡宗南部推進快,威脅大,張國燾又有指揮四方面軍西去甘西之意。彭德懷對此十分不滿,他在25日提議,應首先集中四方面軍河東之全部及一方面軍的四個師在郭城驛一帶打擊胡宗南之一路,並爭取以一方面軍進佔定遠營,接取蘇援物資。毛澤東權衡再三,于次日同意彭關於集中在河東岸的四方面軍以打擊胡宗南為中心的考慮,但不同意彭關於打胡之後再抽調一方面軍去奪取定遠營的建議。他指出:張國燾的關鍵是有出涼州不願出寧夏之意,而目前則是以打胡敵取定遠營兩著為最重要。以四方面軍之四、五、三十一軍和一、二方面軍全力打胡固屬必要,但仍應以噎渡河的九軍佔領定遠營,因為「這是接物攻寧的戰略樞紐,不應以一方面軍去占,不便利不失時機」《毛關於打胡取定遠營的戰略部署致彭電》,1936年10月26日。

10月27日,朱德、張國燾和彭德懷商定,先以四方面軍河東之四軍、三十一軍集中郭城驛一帶準備誘殲胡宗南冒進突出之部。28日,朱、張並命令四軍和三十一軍脫離四方面軍建制,直接歸紅軍總部和前線總指揮彭德懷指揮。

28日當天,噎渡河的徐向前、陳昌浩提出,以九軍一軍之力難以實現奪取定遠營的任務,故朱德和張國燾又建議三十一軍仍應渡河,因為以四軍、三十一軍兩軍很難保證完成擊破胡敵的任務,不如以一個軍擔任牽制,另一個軍過河以加強河西之力,爭取「在十一月十日前,四方面軍主力能達到佔領定遠營和寧夏地區之目的」。29日,中共中央軍委有電報對此表示同意。

但是,作為前線總指揮的彭德懷仍認為三十一軍應留在河東參加作戰,並致電毛澤東對朱、張電提出異議。30日,毛澤東、周恩來聯名致朱、張,要求三十一軍停止西渡,在河作戰,「勝利后直由中衛渡河」。毛澤東並特彆強調:「方針先打胡敵,後攻寧夏,否則攻寧不可能。請二兄把握此中心關鍵而領導之。」《毛、周關於先打胡敵後攻寧夏致朱、張電》,1936年10月30日。同時,中共中央軍委通知共產國際書記處寧夏戰役失利說,因胡宗南等部敵軍70餘團齊頭猛進,推進至海原、靖遠,我現處南北夾擊中,迴旋困難,不得不在一部紅軍噎渡河的情況下,暫時停止渡河,轉而打擊南面追敵。《中央軍委致共產國際電》,1936年10月30日。

10月30日,朱、張遵令執行。然而,這一天,胡敵前鋒意外逼近打拉池,留守河東看護渡船的五軍被迫隨船西渡。次日,國民黨部隊已推進到郭城驛、大盧子地區,並控制了靖遠附近的河岸,彭德懷集中兵力在郭城驛一帶打擊胡宗南突前部隊,阻遏胡敵推進的計劃已無從實現。至此,紅軍渡河攻取寧夏的行動被迫中止,河西與河東的部隊被切為兩段。戰爭形勢對於紅軍變得十分不利。

由於始終找不到合適的戰機,再度展開渡河行動,攻取寧夏幾乎成為不可能。因此,11月13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研究辦法。毛澤東承認:本來打寧夏就是沒有多大把握的,只是過去沒有看得這樣嚴重。現在計劃失敗了,紅軍必須改變行動方向,以求生存。現在應考慮南下平涼、涇川、長武、寧縣、正寧,然後根據情況再東進山西,或南下河南和湖北,準備在外線作一年左右的長途征戰再設法返回西北地區。

換言之,毛澤東噎看出,在甘北這一狹小區域內,紅軍已難以堅持。為了生存,紅軍將不得不面臨著一次新的長征。

當天,中共中央致電共產國際說明了這一決定。但他們同時仍通知後者,確實準備援助物資,因為他們將命令河西部隊依照國際新的指示向接近新疆之方向前進。

11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決定,紅軍準備全部南下。中央為此先後通知了正在前線的朱德、張國燾、彭德懷和張學良等。但是,注意到蔣介石正調集軍隊,有意在綏遠教訓日偽軍,張學良力勸中共熬過一兩個月,相信西北局勢定有變化。隨後,張學良極力向蔣介石遊說,要求率東北軍前往綏遠參加抗戰,反對繼續剿共。因反覆勸說無效,張學良憤而在12月12日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公開與紅軍及楊虎城的十七路軍結成了三位一體的軍事政治聯盟,從而迫使南京方面的大規模剿共計劃流產,並且意外地促成了國共兩黨之間的和平。

西安事變的發生,使紅軍在西北立下腳來,南下內地的征戰計劃因此取消。但即使在國共兩黨談判的和平時期,紅軍西路軍打通國際路線的嘗試也仍有成功的可能。

莫斯科變更援助路線,共產國際允諾提供百萬援款

實際上,還在紅軍渡河作戰失利的幾乎同時,它就得到了共產國際關於改變援助地點的通知,內容扼要如下:在詳細研究之後,我們堅決認為從外蒙提供援助的方法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1)在嚴冬和沙漠的環境之下,你們派數千紅軍到外蒙邊境護送運輸是不可能的;(2)日本飛機有對紅軍及汽車轟炸的可能;(3)有引起日本與蘇聯嚴重衝突的可能。因此,現在噎決定目前不採用從外蒙提供援助的方法。同時,我們正在研究經過新疆提供援助的方法。如果我們將大約一千噸物資運到哈密,你們能不能佔領甘肅西部前來接運?並請通知我們接運的辦法以及你們準備採用什麼樣的具體的運輸方式?《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致中共中央書記處電》,1936年11月3日。

蘇聯突然改變援助方向,很大程度上同綏遠正在出現的抗戰形勢有關。這個時候,綏遠的形勢的確開始變得緊張起來。自1936年5月日本人提供軍火,唆使德王在距張北二百里的嘉卜寺組織所謂「內蒙軍政府」以來,偽蒙軍就屢犯綏遠。10月中旬,偽蒙軍已幾度同傅作義的軍隊發生衝突。考慮到這種形勢,再加上日本特務遍布綏遠,並早已深入到定遠營,一旦蘇聯援助紅軍物資的情況被偵知,難免會給蘇聯帶來麻煩。因此,正如電報中所提到的,它最擔心的,其實只是最後一點,即擔心此舉「有引起日本與蘇聯嚴重衝突的可能」。

當然,蘇聯方面早就從中共中央的電報中得知日本人有意以定遠營為其特務活動的重要據點。在知道這一情況之後,仍舊選定被日本人看中的定遠營為蘇聯援助的主要通道,很明顯是準備冒點風險的。但顯然它沒有料到日本人會如此迫不及待。在這種情況下,停止從定遠營進行援助事實上不可避免。

蘇聯方面的突然變卦來得也正是時候,如果紅軍經過重大犧牲奪取了定遠營,這封電報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如今,中共中央的複電只是說:「從哈密輸送物資的辦法對於我們主力紅軍已無用處,這個改變噎遲了。已渡河的紅軍約兩萬一千人,可令其向哈密方向前進,但通過五千余里路程,戰勝這一帶敵人與堡壘,需要許多時間,至少也是明年夏天的事情。並且除非你們用汽車送到安西,要紅軍到哈密去接是不可能的。因為哈密、安西之間是一千五百里無人煙的沙漠。」《中共中央書記處致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電》,1930年11月8日。

11月13日,中共中央致電共產國際說明紅軍準備南下的決定,要求國際迅速提供現金援助,以便紅軍能夠解決嚴重的財政困難,渡過眼前的難關。它同時通知後者確實準備援助物資,因為他們將命令河西部隊依照國際新的指示向接近新疆之方向前進。《中共中央書記處致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電》,1936年11月13日。

紅軍這時最缺的就是糧食和冬裝。陝北甘北原本就十分貧瘠,再加上戰爭不斷,又集中了大批軍隊,糧食問題自然早就極大地困擾紅軍了。由於陝北蘇區地域狹小,又被國民黨軍分割成數塊,紅軍不能發票子,當地又沒有多少土豪可打,因此,中共中央早就開始靠向張學良借錢來買糧了。而今另外兩個方面軍又來到甘北,紅軍人數猛增一倍以上,吃的問題自然更加嚴重。但最嚴重的其實還是冬裝問題。因二、四兩個方面軍均剛剛來自西南,部隊不僅全無過冬準備,甚至久經征戰之後,大部分戰士單衣和單鞋都已破爛不堪了。而甘北的冬天又來得格外早,11月初噎開始下雪,許多戰士備受凍餓之苦,傷病者與日俱增。面對這種情況,中共中央不得不再請張學良和宋慶齡幫助,雖解決了一時的糧食需求,得到了幾萬雙鞋子和一萬套冬裝,但不論糧食還是衣服,都還有一半以上的部隊沒有解決問題。因此,當寧夏戰役失利,又得知蘇聯方面不能從定遠營提供援助之後,張聞天焦慮萬分,他立即電請共產國際緊急寄送款項,聲稱:「不論五萬十萬都要快」,否則,「你們多推遲一天,則紅軍的凍死餓斃即多增加一人,此非革命之福」。《中共中央書記處致王、康、陳電》,1936年11月9日。

對於紅軍在西北所面臨的困難,共產國際早就有所了解。在徵得斯大林同意后,國際執委會書記處對此已有準備。還在10月18日的電報中,它就噎表示:「我們準備向你們提供數目可觀的現金,以便你們能夠在國內自行購買必需的物品。」11月12日,共產國際來電說明:姻定向你們提供55萬美元的幫助,第一批15萬美元於11月底送到上海宋慶齡處,由宋轉交在上海的中共代表潘漢年。

爾後,來自蘇聯的第一筆援款於12月初到達上海,很快即轉送陝北。隨後,經過共產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的努力,共產國際還進一步告知中共中央:蘇聯方面噎決定,一次性向中共提供80萬美元以上的援助,而後還將進一步向中共提供大約與此數目相同的另一筆款項。這兩筆援款總數將達到160萬美元左右。《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致中共中央書記處電》,1937年3月2日。連同共產國際兩次寄出的援款,一次15萬美元,一次5萬美元,共產國際和蘇聯這段時間先後向紅軍承諾提供的援款數量應當有將近200萬美元左右。尚不能確定的是,共產國際先前許諾的55萬美元(除已匯出的15萬加5萬美元,應該還有35萬美元)是否也包括在蘇聯新答應的援款數目中。

可以想見,這個時候共產國際確實是在想方設法給紅軍以最大可能的幫助。

西路軍鏖戰甘西,莫斯科抱怨為什麼耽擱如此之久?

提供援款固然可以解財政之急,但對於紅軍來說,最渴望也是最實際的,顯然還是軍事援助。

為了實現打通蘇聯的目標,中共中央早就下令將渡過黃河的四方面軍三個軍改組成西路軍,專門負責接取來自新疆的蘇聯援助。他們並且為此專門通報了共產國際,請蘇聯立即在哈密設立辦事機關,準備援助物資以便在西路軍到達時運往安西。但是,中共中央最初對奪取甘西走廊的困難顯然有些估計不足。他們固然注意到戰勝這一帶敵人的碉堡需要很多時間,但11月18日以後,由於中共中央沒有得到共產國際關於在新疆提供援助的具體答覆,擔心西路軍過早前往新疆,蘇聯「恐準備不及」。同時,中共中央這時也希望西路軍能夠在甘西建立一塊根據地,保持回渡黃河和牽制甘北敵軍之可能,故11月19日電明確指示西路軍主力不宜西進,要在永昌與甘州間創造新的根據地,「決不可將主力位置於甘州以西,更不能有到新疆去的表示」。只可派實際兵力不足一個師的五軍團去佔領安西,控制安西至哈密的交通,準備接運物資。中共中央據此通知共產國際:西路軍已達甘州地區,正派一部向肅州、安西前進,本月至遲明年一月即可到達安西,「你們政治上物質上援助務請迅速決定,告知我們」《中共中央書記處致共產國際書記處電》,1936年12月1日。

事實證明,讓裝備差、彈藥少,又幾乎沒有騎兵的西路軍在地理條件極端惡劣的甘西走廊,擊敗以騎兵為主的馬家軍,創立根據地,是一項難以完成的任務。

在11月底以前,西路軍西進到永昌,除在古浪損失上千人外,沒有遇到太大阻力。因此,陳昌浩等信心十足,準備稍加休整,1937年1月奪取臨澤、高台,2月到達安西。

共產國際12月6日終於正式電告中共中央說:「正採取方法給你們以數量很可觀的幫助,第一批貨物大約在兩個半月內送到你們所指定的地點。」據此,中共中央又一度通知西路軍可以西去。不想,幾天後西安事變爆發,中共中央及張學良均要求和希望西路軍東返擔負牽制任務,西路軍再度進退維谷。

當時的情況已很明顯,西路軍越往回打,敵軍越強。本來西路軍就噎受到馬步青、馬步芳等馬家軍騎步兵和地方民團數萬人的圍攻了,又拖帶上2000餘傷病員,再回頭向東,部隊將承受更大損失是肯定的。因此,西路軍政委陳昌浩一度猶豫不決。等到他們下決心往回開之後,西安事變又突然和平解決了,中共中央重又要求西路軍西去接取蘇援。

然而,1937年1月,因張學良被扣,潼關以東中央軍西進,西安形勢又吃緊,中共中央又要求西路軍停在甘、肅兩州之間策應,西路軍因此又再度陷入苦戰。

此後,西路軍面臨的形勢更加困難,內部圍繞東去西征問題也爭論不休。終於,據守高台的五軍團全軍覆沒,西路軍只剩下近半兵力,無論東回還是西去,都變得不大可能了。

對於這種情況,遠在千里之外的共產國際和蘇聯方面無論如何難於了解。他們噎開始安排人員前往新疆哈密準備接應,但始終不見消息。為此,莫斯科方面幾度來電詢問:為什麼西路軍不儘快向西取得大批新式裝備,而要在那個幾乎無法立足的沙漠地帶耽擱如此長的時間?中共中央對於西進接取援助的任務究竟是怎樣一種方針?西路軍的西進究竟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中共中央有沒有可能給他們以軍事上的幫助?

本來,共產國際堅持西路軍要到哈密接取援助,至1937年2月時,他們噎明確表示他們可將貨物送到安西,並且貨物數量比原來答應的還要多一倍以上,同時還有50個在莫斯科熟練地掌握了炮兵、裝甲等項技術的中國同志,也將一同交給中國紅軍。顯然,來自蘇聯中亞細亞的這批援助的規模是比較可觀的,它甚至還包括了紅軍所急需的火炮,以及在西北地區進攻城堡的作戰中極為有用的輕型裝甲車等。據當時由莫斯科派去接應西路軍的中共代表團的代表滕代遠回憶,陳雲等從莫斯科出發前往新疆之前,斯大林等曾專門接見過他們,並表示紅軍想要什麼可以盡量滿足,在重武器方面至少可以提供90輛坦克及90門大炮。見滕代遠:《憶由蘇赴新迎接西路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第1016頁。這批裝備如果能夠送到紅軍的手中,它所起的作用必將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西路軍在甘西走廊上耽擱了太多的時間。到2月中旬,中共中央雖再度指示已極端困難的西路軍就地堅持,粉碎敵人進攻,爭取春暖后完成西進任務,西路軍卻相信以現有兵力西進沒有可能,因而又一次在東返和西進問題上來回搖擺,失去了最後一次西進的機會,在倪家營子一帶陷入重圍,直打得彈盡糧絕,被敵各個擊破。對此,噎作好了援助紅軍準備的蘇聯方面頗為焦急,他們不止一次地去電,要求中共中央想盡一切辦法給西路軍以援助,甚至主張聯合東北軍、十七路軍共同增援,並建議中共中央向南京政府直接提出交涉,要求南京務必設法停止甘西敵人的進攻。總之,共產國際和蘇聯方面十分擔心援助計劃將會因西路軍的失利而前功盡棄。

到3月中旬,西路軍終於全軍覆沒了,剩下的一兩千人也很快被打散了,再也不存在武裝接取蘇聯援助的可能了。自從1934年以來逐漸成熟的通過中蘇邊境由蘇聯直接提供軍事援助的計劃,幾經波折之後,至此流產了。對於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巨大的,甚至可能是難以彌補的損失。

當然,在這之後,共產國際和蘇聯方面仍舊儘可能地進行了一些軍事上的幫助工作。它們在得知有部分紅軍可能到達新疆時,於4月初曾接連詢問中共中央:西路軍是否還能剩下一千人左右?你們是否還能在甘西地區找到其他失散的紅軍人員?能否通知所有失散的西路軍成員前往安西或敦煌,以便我們派人接運他們來新疆?因為,「噎決定西路軍人員進入新疆后即轉送蘇聯學習,因此,西路軍務必前往星星峽,我們將會在那裡迎接他們」。《(蘇聯)軍委致中共中央電》,1937年4月1日;《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等致中共中央書記處電》,1937年4月7日,中心檔案,495/74/285。

與此同時,共產國際指示中共代表團派陳雲、滕代遠等人迅速乘飛機前往新疆攜帶足夠的衣服、糧食和藥品前往新疆星星峽設立接待站,接運西路軍人員。陳雲等人4月18日飛抵蘇聯邊境,23日到達烏魯木齊,25日由盛世才派部隊護送到星星峽,接運噎先期到達那裡的西路軍幹部戰士共407人,於5月8日返回烏魯木齊。以後,又有一些西路軍成員陸續到達新疆。共產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於5月9日親自致信蘇聯國防部部長,說明可能有大約900名中國紅軍戰士將要到達新疆,他已提議將其中的半數送到蘇聯來學習軍事,部分幹部送到共產國際的政治學校里進行深造,請其給予積極的幫助。季米特洛夫還特別緻信斯大林說明了他的這一提議。《陳雲致王明信》,1937年5月11日;《季米特洛夫致伏羅希洛夫信》,1937年5月9日,中心檔案,495/74/290。

最後,根據蘇聯國防部部長的建議,少數西路軍成員在當年夏天被送入蘇聯各類軍事學校進行學習,其餘多數幹部戰士在新疆就地被編為一個總支隊(即所謂「新兵營」),由蘇聯方面提供各種現代的武器裝備與教員,進行分門別類的培訓。其中,學汽車的有67人,學裝甲車的有50人,學炮兵的有87人,學無線電的有34人,學空軍飛行和維修的有43人。另外還有20餘人去蘇聯學情報,10餘人學軍醫或獸醫。應當說,這種幫助對中共軍隊仍舊是有益的,因為它最終為中共軍隊培養了一批裝甲、炮兵、航空、汽車、通訊等特種技術的人才。《西路軍總支隊在新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1023頁。

(完)

文章來源:本文摘自《讀史求實》,楊奎松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