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人物】嫉惡如仇的吳承恩

【新唐人2011年5月15日訊】吳承恩(約1500-約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

是中國明代著名小說家,他所創作的《西遊記》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吳承恩出生於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

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社會地位的低下,貧窮困苦的處境,使這位大才子狂放不羈,招來了紛至沓來的笑聲,被人交口稱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吳承恩約二十歲時,與同鄉一位姓葉的姑娘結婚,婚後感情甚篤。吳承恩雖然狂放不羈,但他品行端庄,忠於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吳承恩在府學歲考和科考中獲得了優異成績,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與朋友結伴去南京應鄉試。然而才華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這位譽滿鄉里的才子竟名落孫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懷著遺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敗的教訓,吳承恩在以後三年內,專心致意地在時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試中卻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這年冬天,竟病倒了。

兩次鄉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對吳承恩的打繫是沉重的。在他看來,考不取舉人,不僅付資無由,而且愧對父母,有負先人。但他並不以為自己沒考取是沒本事,而只是命運不濟,他認為"功名富貴自有命,必須得之無乃痴?"

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並不小於科考的失利。父親去世以後,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裡領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親所留遺產了。

品嘗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的吳承恩,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詩文表達自己思想。

一生窮困的吳承恩,根據唐代名僧玄奘去印度取經這一真實的歷史事件,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加工改寫而成的一部名著。他奮盡全力完成中外聞名的《西游記》後,帶著悲喜交加的心情,約於萬歷十年離開了人世。

吳承恩創作《西遊記》寫的雖是以神仙魔怪鬥法為背景的僧人取經故事,但處處可看出他對腐敗的現實政治環境的失望與批評:原本至高無上的玉帝在他的筆下成為賢愚莫辨和人間的昏君沒什麼兩樣;地府看起來很森嚴,但官官相護、貪臟枉法,無辜的人有冤難伸,彷彿地上包庇不法的衙門;裏面的魔怪貪財好色,仗著魔力法術稱霸一方,簡直就是人間惡霸、官僚的化身。

他塑造的孫悟空不受拘束、嫉惡如仇,正是吳承恩個性的最佳寫照,因此可以說他藉由金箍棒來抒發自己剷除妖孽、扭轉乾坤的壯志。孫悟空神通廣大,一切稱兇逞狂的妖魔鬼怪,在他的金箍棒下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風,或一命嗚呼、或束手就擒;《西遊記》四十五回中,孫悟空叫自然之神佈雲、打雷、下雨時,特別命令雷公鄧天君說:“老鄧仔細替我看那貪贓壞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幾個示眾!”。這都反映出吳承恩掃蕩社會醜惡現象與替天行道的願望。

唐三藏雖然向佛的心始終堅定如一,但好逸惡勞、膽小怕事的豬八戒經常壞事,因此劫難重重,幾乎每次都靠孫悟空的智慧與本事,才化險為夷。在此,吳承恩似乎想藉孫悟空影射有抱負、有理想的人,其在現實的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長官或周遭的人各式各樣的阻撓,此時只有排除萬難、堅持理想,為伸張正義盡一己之力,才是蒼生之幸、黎民之福。

《西遊記》除了作者抒發對時政的不滿之外,唐僧到西天取經的故事,也說明了求正法、得真經是很不容易的,且修煉人只有在實踐中歷經重重魔難與考驗,才能提高心性、提高境界,最終得正果,返回天國世界。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