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檔案】1959年「拉薩戰役」真相

【新唐人2011年3月29日訊】去年在達蘭薩拉研究1959”拉薩事件“和”拉薩戰役“時,曾對網上到處流傳的”1959拉薩一千解放軍殲滅七千叛匪“這一說法做了專題研究。為了“攏順”思路和資料,我有時會把某個專題研究的結果寫成一篇文章。這樣的文章通常學術性比較強,包含很多數據,所以一般不會發表,只是在寫書時摘要寫進書裡。這幾天整理電腦裡的舊文,看到這篇未發表過的文章,覺得不妨貼到博客裡,也算對”以少勝多說”的一個回答吧。

“以少勝多”的神話要掩蓋什麼?

1959年3月,在藏人的聖城拉薩,發生了持續兩天的慘烈戰鬥,史稱“拉薩戰役”。那場戰役的一些關鍵細節,特別是當時中藏兩方的兵力,至今有不同傳說。這些傳說基本上圍繞著“拉薩駐軍以少勝多,平息了西藏上層反動分子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發動的武裝叛亂”這一說法展開,幾十年來輾轉傳抄,噎變成了一個標準的敘述。史實到底是怎樣的呢?本文依據這些年來發表的公開資料和內部資料,對此做一些梳理。

“以少勝多說”的來源

關於雙方兵力數字,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當時在拉薩的“叛亂武裝分子”有7000多人,解放軍僅有1000多人。這個說法源於《平息西藏叛亂》一書。這本由西藏自治區黨史資料委員會、西藏軍區黨史資料徵集領導小組聯合編寫,1995年出版,註明“內部發行,不得引用”的書中,並沒有直接提供當時中藏雙方的兵力對比,但是,該書的第一篇文章“平息西藏叛亂綜述”中說:“人民解放軍僅以1000餘人的兵力,斃、傷、俘叛亂武裝5300多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定下了“以少勝多說”的基調。

至於“7000”這個數字,則來自於該書披露的一份電報。這份1959年3月11日下午2時,西藏工委發給中共中央的電報提到:“另外據我們了解,截至10日下午,三大寺的喇嘛已有1400多人進入拉薩市區,原散佈拉薩周圍的叛亂分子,在天黑後陸續小股(20至30人一股)向拉薩市區運動。估計加上藏軍2500至3000人,現在拉薩的叛亂力量總共有6000至7000人。 ”。這就是關於“1000多解放軍”和“7000多叛匪”數據的最初來源。

這個“7000”只是當時“估計”的數字,其中還包括“2500至3000藏軍”。這段電文中並無“武裝”二字,只是說到3月10日下午為止,有這些人進入拉薩市區。

在2008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解放西藏史》。遲浩田為該書所寫的序言中說:“《解放西藏史》這部書,從策劃到成稿歷時6年,參加編委有80多人,大多是80歲以上的德高望重、身經百戰的老同志,其中省軍級以上領導60多人”,這本書顯然是一部有關西藏的“官方正史”,權威性毋庸置疑。在這部“正史”中,卻成了“三大寺武裝喇嘛1400多人進入市區;潛伏郊區的叛亂分子也趁夜暗進入市區集結;大批叛亂武裝分子、武裝僧人和康區叛亂武裝骨幹分子進入羅布林卡。” “1400喇嘛”就這樣變成了“叛亂武裝”。

1993年出版的《西藏平叛紀實》,有關炮轟藥王山一節提到:“八時正,……試射的三發砲彈全部命中藥王山頂圓形石頭房,這是山上九千名康巴叛匪的指揮所”,根據這個“紀實”,光是駐藥王山的“康巴叛匪”就有九千之多!這個數字大概實在太離譜,於是“正史”一錘定音:拉薩戰役是3月20日凌晨開打的,根據“正史”,開戰的前夜,拉薩的“叛亂武裝”還是那個估計出來的7000人,沒有說其中是否包括“2500至3000”藏軍。

2008年12月,《兵器知識》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藏區平叛的五年艱苦歲月”的文章。該文作者徐焰少將是長期研究"西藏平叛"的國防大學教授。文章中寫道:“ 3月10日拉薩暴亂發生時, 7000餘名康巴等地的叛匪湧進城內,上萬喇嘛和市民被發放了槍支並做了戰鬥編組”;文中還提到“最凶悍的是康巴叛匪,……康巴叛亂受打擊後有7000 餘名匪徒骨幹竄入西藏。”“竄入西藏”和“湧進城內”的,不多不少都是七千餘名,再加上“上萬喇嘛和市民”,於是乎,“叛亂力量”就從當年西藏工委估計的“7000多人”(包括在拉薩的全部藏軍)變成了將近兩萬人。水漲船高,該文中解放軍的數字也從“1000餘人”增加到“不足3000人”。

《文史精華》2009年第5期有一篇署名文鋒的文章“譚冠三將軍指揮拉薩平叛始末”,其中提到“我軍在拉薩的兵力,只有不滿員的13個步兵連,1個輕型裝甲連,1個砲兵團,加上機關人員和文工團,總計只有2000多人。”根據此文,除掉“機關人員和文工團”,拉薩解放軍又變回1千多人了。

此外,西藏工委3月10日給中共中央的電報中,對當時形勢的判斷是:“從一系列的情況看來,反動分子當前的主要陰謀是設法劫走達賴。”在《解放西藏史》中,卻成了“整個拉薩的叛亂武裝與駐拉薩的藏軍進入了臨戰狀態。” 徐文則更為專業:上萬名喇嘛和市民都“做成了戰鬥編組”,不過他沒說這些“戰鬥組”是怎麼編的。

好在除了“公開資料”之外,尚有“內部資料”,還有不同時期發表的參戰人員回憶錄。本文將“公開”,“內部”,以及中方參戰者的回憶加以比較,或許對了解50年前拉薩究竟發生了什麼有所幫助。

1959年3月拉薩的藏軍兵力

《西藏解放史》中提到:“隨著川、青、甘、滇和西藏局部地區武裝叛亂的發生和發展,噶廈也暗地擴充藏軍。……三年中總計新增藏軍約2000人,比和平解放西藏後的1952年藏軍實力增加了一倍。” 也就是說,1958年藏軍共有約4000人。

拉薩戰役解放軍中,有位名叫陳炳的軍官,他後來寫了一篇題為“藏軍史略”的文章,收錄於1985年“內部發行”的《西藏文史資料選輯》第四輯。該文披露了1958年藏軍的具體人數: “1952年12月,由於西藏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加之藏軍中老弱病殘者較多等原因, 遣散6000多人,尚存五個代本團約3000人。因為3、5代本團缺員較多, 實際上常住兵營的實力才2000餘人。1957年增至3204人,其中軍官178人。” 而且“各代本中尚有喊隊列口令的’華達’一人(排職);負責行政管理的’墨加’二人(排職);負責念經的’格更’若干人(班級待遇);仲譯(文書)一人、醫助二人。”

陳文中還列出詳細的表格,說明藏軍各代本團的人數和裝備:

藏軍實力統計:(據一九五八年調查計數)

部別 代本 姓名 人數

一代本團噶拉·彭措扎喜645(內有軍官32名)
二代本團扎白·多吉才旦桑頗·登增頓珠1023(內有軍官56名)
三代本團奴馬·敏久多吉570(內有軍官41名)
四代本團朵噶·索朗多吉489(內有軍官27名)
五代本團原為查巴軍, 後已回家120(內有軍官5名)
六代本團俊巴·阿旺白姆375(內有軍官20名)

總數 3,204(包括軍官)

(資料來源:陳炳: “藏軍史略”,《西藏文史資料選輯(四)》,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內部發行,1985。85-99頁。總數為本文作者加入。 )

也就是說,擴充之後的藏軍總人數為3,204人。這些代本團並非全部駐在拉薩一帶。根據陳文,1959年3月10日,在拉薩的藏軍計有第一代本團的645 人,第二代本團的1023人,第四代本團的489人,以及第六代本團的375人,連念經的都算上,共2,532人。與陳文中提供當時在的拉薩藏軍有“2600餘人”這一數據大致相符——假設這些人一個不缺全在拉薩。

1959年3月拉薩的解放軍兵力

2008年10,《百年潮》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親歷1959年西藏平叛”,作者是參加了“拉薩戰役”的郵電局幹部王起秀。文中說:“解放軍當時在拉薩只有2個團12個連,不過1000多人,而盤踞在拉薩市內的叛匪卻有10000多人”。

《西藏平叛紀實》的作者吉柚權沒有提到解放軍的總數,但是提到當時拉薩的解放軍有“155團、159團(兩個團的建制都不全)、軍區警衛營共13個步兵連,一個輕型裝甲車連,加砲兵308團”。

根據《解放西藏史》這部“正史”,1959年3月拉薩戰役爆發時,解放軍在拉薩的部隊有:步兵第155團、第159團、軍區警衛營、砲兵第308團,汽車第16團,工兵機械營等部隊。書中沒有說明具體人數,而且“輕型裝甲車連”失踪了。

徐焰少將提供的數據:“解放軍在拉薩城內只有第155團、第159團和軍區警衛營的十三個步兵連、一個裝甲車連和第308砲兵團三個營,兵力不足3000 人,形勢非常嚴峻。”裝甲車連雖然歸隊,但部隊總體卻急劇萎縮,“工兵機械營”和“汽車第16團”不知去向。也許該文作者認為,汽車團和工兵營都不算作戰部隊,所以不能包括在總人數里。可是,當年命令教導營營長封鎖老渡口,24年後回想起拉薩戰役“依然激動不已”的汽車16團政委黃少勇回憶說:“我們團人員集中,當時是軍區最大的團。除九個運輸連隊外,還有教導營、修理連,共有十二個連隊和一個警衛排;團裡每人一支槍,每連配有三挺輕機槍,教導營還有兩挺重機槍,團直接掌握兩門迫擊砲,火力較強。”(《西藏革命回憶錄(四)》,50頁)如果徐少將指揮“拉薩戰役”的話,在“形勢非常嚴峻”的時刻,難道會把一支擁有如此裝備的部隊晾在一邊?

郵電局幹部弄不清楚駐軍人數有情可原,專門研究西藏“平叛”的少將不會不知道準確人數,可是他提供的卻是“不足3000人”這樣一個含糊的數字。不過,既然不包括汽車團和工兵營就有“不足3000人”,那麼,加上這兩支事實上參加了作戰的部隊,當時在拉薩的解放軍總人數至少應該不少於3千人。有關59年3月拉薩的解放軍人數,這個沒有包括工兵營和汽車團的“不足3000人”是目前為止的最高數字。

雙方民兵的兵力

當時的拉薩市區和郊外,有一些攜帶槍支從康巴和安多地區逃到拉薩的人,其中有些是帶著家小一同逃來的。這些人有的屬於某個部落,服從本部落頭領,有的是“單幹戶”。這些人基本上是沒有統合起來,服從統一指揮的“游勇”,也就是59年西藏工委電報中所說的那些“小股”。駐在大昭寺、小昭寺、藥王山,布達拉宮,羅布林卡等處的“武裝人員”, 除了2600名藏軍外,還有這些“游勇”,稱他們為“民兵”也未嘗不可。據此,拉薩的“叛亂武裝”,根據公開和不公開的資料,確知有“2600名藏軍”,“1400名三大寺喇嘛”,其他的數字,諸如那些“小股”,“7000康巴叛匪”,“上萬喇嘛和市民”是各個時期的估計,也有可能是根據繳獲槍支的數量來估計的。而解放軍繳獲的槍支,有很多是剛從倉庫裡取出來,連防鏽的機油都沒有擦掉,還來不及放一彈的新槍。

1959年3月的拉薩,當然不是只有正規的解放軍。《解放西藏史》說,拉薩當時“所有機關企事業單位都組建成班、排、連、營的民兵戰鬥組織,發給武器,構築工事。”這只是很籠統的描述。王起秀則提供了更為詳細的信息:“根據西藏工委的指示,自治區各機關單位及拉薩市各單位都要組織民兵,將所有的干部職工都組織起來,共同成立一個民兵團,一般是兩三個單位成立一個民兵營,每個單位又分別成立民兵連、民兵排。我所在的拉薩市郵電局自己成立一個民兵連,我任連指導員。當時,拉薩市郵電局有正式職工99人,不分男女,不分民族,全部成為民兵。民兵連下設幾個排,我們把部隊轉業的老兵及年輕小伙子專門組成一個基幹民兵排。基幹民兵排有幾挺輕機槍,每人都有1支長槍或衝鋒槍,並有4個手榴彈。”

民兵團不僅有機槍,而且還有炮。3月17日達賴喇嘛出走,就與“運輸站民兵、經濟警察曾惠山違反軍區規定,擅自用60 迫擊砲向羅布林卡的叛亂武裝還擊了兩炮”(《解放西藏史》)有關。而且,“成立了民兵組織以後,我們立即加強民兵組織的軍事訓練,還把女同志組織起來成立了後勤組,一旦打起仗來,負責燒水做飯、醫療衛生、運送彈藥等工作。”

“正史”和“野史”都沒有說明,這個民兵團是何時成立的。王文中只是提到“1958年下半年和1959年初”形勢很緊張,於是西藏工委指示各單位組織民兵。也就是說,在3月10日之前,拉薩除了擁有所謂“不足3000人”的正規軍,還有一個擁有機槍、衝鋒槍、手榴彈和60迫擊砲,成員中不乏轉業軍人,並且經過軍事訓練的民兵團。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作戰能力,這個民兵團顯然比徐文中那些3月10號才“發放槍支”的“上萬喇嘛和市民”強得多。

雙方的武器裝備

陳炳所列的表格中,有58年藏軍裝備的詳細數據,但是沒有提到擲彈筒, 1959年3月28日,新華社關於西藏叛亂事件的公報中說:“據初步統計,截至23日止,……繳獲了各種槍八千餘支,輕重機槍八十一挺,八一迫​​擊砲二十七門,山炮六門,子彈一千萬發。” 也沒有提到擲彈筒。 《中共西藏黨史大事記》,《西藏革命史》,《平息西藏叛亂》等書中,都沒有提到解放軍戰利品的具體數字,徐文中也沒有提起。

根據陳炳提供的數據,1958年,藏軍各代本的武器總數包括:3800支步槍,298支衝鋒槍,142挺輕機槍,13挺重機槍,44門火砲。

1993年出版的《西藏平叛紀實》中記錄了“繳獲火砲39門,擲彈筒49具、輕重機槍183挺、長短槍10212支。”

《解放西藏史》:“繳獲山炮6門、81迫擊砲33門、擲彈筒​​49具、輕重機槍183挺、長短槍10212支,砲彈2萬餘發,子彈1000餘萬發。”49年之後,突然多出來兩萬餘發砲彈。雖然新華社的數字是“初步統計”,3月23之後戰利品完全有可能增加,但是照理說,既然噎繳獲了33門砲,多少也該有些砲彈同時被繳獲,但公報中卻隻字未提。要到2008年“正史”出版時,才統計出49年前繳獲砲彈的數量多達2萬餘發。

當時拉薩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似乎至今仍屬“軍事機密”,《解放西藏史》中非但沒有說明,還把一些參戰者回憶錄中透露的信息隱去了。根據徐文,當時第308 砲兵團是一個“由汽車牽引的砲團,裝備蘇式122毫米榴彈砲、76毫米加農炮和120毫米迫擊砲”。攻打布達拉宮時,還集中了“兩個步兵團的57毫米無坐力砲”。

除了裝甲車之外,解放軍還有噴火器。在小昭寺之戰中,“叛亂分子……企圖頑抗到底,我軍即以爆破、噴火器、手榴彈、衝鋒槍等短兵火器,對敵展開猛烈攻擊”。 (《西藏革命回憶錄(四)》,23頁)。在《解放西藏史》裡,這場戰鬥的描述簡化成“叛亂分子……依托房舍頑固抵抗,該營以短兵火器與叛亂分子逐房逐室爭奪”,噴火器、爆破什麼的統統隱而不見。

3月20日10時,譚冠三下令正規軍開打,接下來的戰況,徐焰少將如此描述:“隨後的一小時內,千餘發砲彈呼嘯著落到山上,所有碉堡戰壕幾乎都未及開火即被摧毀。” 一小時就往一座小山上傾瀉了“千餘發砲彈”,平均每分鐘近17發,接下來又朝羅布林卡轟炸了兩個鐘頭,次日還往布達拉宮的兩側,前方以及窗子裡發射了數量不明的砲彈。擁有這樣的實力,面對一群既無組織,又無戰爭概念,剛發放槍支,未經訓練的對手,明明知道自己攥著牛刀去殺雞,為什麼仍然會說“形勢非常嚴峻”?

綜上所述,1959年3月的“拉薩戰役”,無非是經過充分備戰的解放軍以壓倒性的強大火力對付處於劣勢的藏軍,以及一群散兵游勇和喇嘛市民。解放軍歷來不打無準備之仗,講究集中優勢兵力,在穩操勝券的情況下才發動攻擊。以平民為主,缺少重武器的藏人被迅速擊潰,此戰並無懸念,稱之為“戰役”未免有點誇張。戰後公佈的雙方人數、武器裝備、作戰方式等細節,基本上是根據當下現實政治的需要,而非歷史的真實來敘述。因此,59年那個估計出來的數字,多年來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於是就這樣演變成了解放軍“以少勝多”的神話。幾十年來這一神話必須維護,因為它要掩蓋這樣一個事實:中央政府用強大正規軍鎮壓不具備對抗實力的拉薩僧俗市民,血洗聖城。

這也是“西藏”何以成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是一張著名的照片,但是,去年我採訪的一位藏人親歷者告訴我,這張照片是在“拉薩戰役”結束後,西藏工委把關在監獄裡的僧人帶出去,讓他們重新穿上袈裟擺拍的,他本人也被押解去參與擺拍。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