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價比美國貴多了

【新唐人2010年12月22日訊】(新唐人記者陳皓綜合報導)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歷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四輪通脹,通脹高峰CP,6引張幅分別為18%、27.7%、8.7%和當前的4.4%。人民幣的幣值貶值速度遠遠超過美元,購買力也不斷下降。一直將美國作為參照物價和追趕目標的中國民眾,忽然發現,以發展中國家自居的中國,有的商品價格已超越英美了。

一篇題為《美國物價為甚麼比中國便宜》的文章正在網絡上熱傳。這篇文章經“實地調查”、“同比折算”等等方法,得出美國“一套Armani(阿瑪尼)西服3000元人民幣,寶馬Z4跑車10萬元人民幣。豬排骨4元人民幣一斤,泰國香米45斤只要60元。三口之家一個月的食物花銷,只需1000元人民幣就搞定!”的驚人結論。

不少出國赴美的人走下飛機後,很快就發現美國的很多物價,竟然比中國便宜多了。

在美國,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只要1美元,看一場電影只要8美元,佔美國公民每月收入的萬分之三和干分之二。而在中國,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在20元人民幣左右,一場電影平均也需要50元人民幣左右,佔中國城鎮居民每月收入的1.5%和3.5%左右,相當於美國居民負擔的費用的50倍和17倍左右。

有人做了上海和美國洛杉磯的物價對比,發現:在中國一套賣3萬元左右的Armani(阿瑪尼)西服,在洛杉磯用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錢就可以買到﹔寶馬Z4的價格,洛杉磯的廣告上標注報價為29881美元,中國的價格,聽說大致在50萬元到80萬元人民幣之間。

不過國際名牌商品,考慮到進口到中國要征收很高的關稅,再加上運費等因素,所以在中國賣得比西方貴,並不令人吃驚(儘管貴四五倍仍然有些不甚合理)。但是,一些中國製造的商品在中國居然比美國貴,實讓人匪夷所思。

一個在美國的留學生在天涯論壇上發了一個帖子:行走在美國的超市裡,我的內心充滿憂傷。不止一個中國人在逛了美國的超市或者商場後心生酸楚。那些在國內價格高高在上的所謂名牌,在美國是以國內幾分之屍甚至十幾分之—的價格在出售。

在美國生活的中國記者高娓娓在自己最新出版的書中記錄道:在紐約法拉盛的華人超市,活螃蟹海鮮,一打12只任你挑,價格根據季節、質量而變,從5.99美元到12.99美元。豬肝、豬心、豬腳、骨頭之類,每磅價格都在0.50-0.99美元之間。泰國米,50磅(約45斤)裝的,18美元左右一袋﹔葡萄,0.99元、磅﹔6瓶百威啤 酒7美元﹔橙子,3-5個1美元。

而即使在洛杉磯、加州和紐約、華盛頓這樣的一線城市富人區,其房價也遠低於中國的北京和上海。洛杉磯富人區的一棟使用面積350平方米左右、相當 於上海500、600平方米建筑面積的別墅,價格僅為15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相當於1.8萬元到1.9萬元每平方米,這個價格在上海市區連一般的商品房 都買不到。而且這棟別墅還附帶一個能停兩輛SUV的大車庫,附送一個600平方米的院子。

除此之外,美國的房子不僅是永久產權,而且房子上面的天空,房子下面800米以內的地也是屬於房主的。如果在地下800米以內發現了石油或者其他礦產,這些資源都歸房主所有。

美國一位研究中國經濟的華裔學者就吃驚地發現,他在美國超市沃爾瑪買到的中國大陸生產的質量不錯的登山鞋,一雙價格只要29.99美元,在中國大陸出售的登山鞋,三百元人民幣買的還是爛牌子,好一點的都要一千多元。

廚房用具是中國製造的長項,但享受此福音的似乎是美國人民。剛到華盛頓工作半年的老吳最近發現,梅西百貨一套七件套的鍋,既有平底炒鍋,也有湯 鍋、奶鍋和煎鍋,全都有厚厚的不鏽鋼鍋底,“Made in China”,打完折70美元,不到500元人民幣。而這種高質量的不鏽鋼炒鍋,在國內價格一只就得數百元。

哥倫比亞衝鋒衣在美國市場是大眾消費品從美國買僅五百多元人民幣,而國內同樣的衣服價格在1500元以上。而歐美市場上不僅沒有“戶外用品”這個單獨商品分類,且杜絕假貨。

杭州傳媒人王佩與美國的朋友聯手到當地的大型超級市場做調查,發現多種商品的確是波士頓更便宜,王佩承認,這種調查方法並不科學,但調查結果也能說明一些問題,包括綠豆和香蕉在內的十種食品在中國竟然更貴。

在杭州,每500克牛腩的價格和一打雞蛋的價格都是波士頓的兩倍,每升牛奶的價格是波士頓的近四倍。93號汽油在杭州的價格也高出23%,所購商品總價比波士頓高8%。

而據杭州政府統計,杭州2009年人均收入為26,864元(4,024美元),波士頓2009年人均收入為32,255美元。浙江杭州的人均年收入只是美國波士頓的1/8,物價卻比波士頓還貴?王佩稱結果雖不夠科學,但已夠“觸目驚心”。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