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加劇“到香港打醬油”最為流行

【新唐人2010年12月8日訊】(新唐人記者楊雪綜合報導)由於大陸通脹加劇,“柴米油鹽醬醋茶”價格不斷上漲,,普通百姓對通脹壓力的感受最深。為節省開支,各地民眾紛出奇招,“今天你到香港打醬油了嗎?”已成為廣州、深圳等地主婦的見面問候語。

通脹加劇 日用品貴過香港

今年以來,“豆你玩”、“蒜你狠”、“玉米瘋”席捲全國。大陸物價持續上漲,港人到深圳採購日用品的現像在持續多年後出現逆轉,“到香港打醬油”成為深圳當前最熱的流行,而風行了30年的“港人北上”也就這樣變成了“深人南下”。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發改委最新的數據顯示,內地36個大中城市共31種食品中,有八成在漲價。

《美國之音》報導,中國國內基本日用品的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價格,與香港比鄰的深圳人最強烈地感受到這種不公平。雖然香港工資比深圳高許多,但深圳不少日用品卻貴過香港,以致深圳的主婦們連柴米油鹽都要到香港採購。

《香港文匯報》報導,白領吳女士表示,“從香港背柴米油鹽,以前的我絕對不屑一顧。但鑑於現在內地食品存在諸多不安全隱患且物價飛漲,去香港背回既安全又便宜的日用品,也成了我的主動選擇。”

家住埃田的肖先生表示,現在吃穿住行都在漲,只有工資沒漲,壓力越來越大。“ 現在對太太赴港大批採購非常支持,“香港買的質量比內地好,價錢有的還便宜呢,若週末空閒時,他還會要求一同前往,充當“搬運工”。

肖太太還表示,現在一周至少會赴港採購一次,每次過來掃貨,三、四千元的貨品,起碼可以省下700至800元。

據《明報》報道,香港的副食品大部分是內地生產,但兩地市場的升幅卻不相同。中山大學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認為,主因是兩地稅收政策不同,香港有免稅政策,並且超市貨源廣泛,如果內地商品價格貴,超市會選擇進口商品。內地產品出口香港還可以享受出口退稅優惠,如醬油可以享有15%出口退稅,「國家的補貼,讓香港等境外市場得到實在的益處」。但他認為,內地的通脹升勢很快會蔓延到香港。

據《瀋陽油田網》報導,渣打銀行亞洲區經濟師劉健恆表示:內地有進口關稅、增值稅等,而香港並無此類徵稅,因此進口貨物價格相宜。再加上人民幣近月來升幅明顯,而與美元掛鉤的港元相對貶值,故人民幣購買力更強,相當於來港即打八五折。

對於內地民眾來說,買貴貨的日子還要繼續。多位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內地通脹幅度將上升至5%。

通脹加劇商家經營困難

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受到價格影響的不僅僅是被消費品包圍的市民,還有產業鏈上的眾多商家。在漲價的背後,商家利潤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出現下滑。

《華爾街日報》報導,大昌佈業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蔡遊宗表示 :“在服裝制作上布料,拉鍊、五金、加工費都在漲,生意很不好做,很多訂單都虧本了。”

報導稱,製造商抱怨原材料價格上漲也導致利潤率減少。例如棉花價格就在一路攀升,11月初每25公斤棉花價格從260元漲到了280元,幾天后又漲到了350元,最終在11月中漲到了380元。在義烏製作聖誕用品的張梓烽說,價格每天都在變;更糟的是,棉花供應量從11月開始就十分緊張。

據《進出口頻道》報道,東莞市虎門國際布料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黃義紅介紹:由于原料價格上漲,當地有15%~20%的商家,選擇暫時不營業,或者有選擇性地做。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