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氣荒”成涨价“氣慌”

【新唐人2010年11月15日訊】(新唐人記者楊雪綜合報導)11月12日,中國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城市——北京舉行居民用氣價調整聽證會,這是繼全國多省市舉行了天然氣漲價聽證會之後,拉開了城市居民用氣價格上漲、“氣荒”變“氣慌”的序幕。在日前召開的2010中國石油市場年會上,中石油規劃總院管道所副所長楊建紅也一語驚人:“今年年底中國局部地區肯定還要氣荒”。“氣荒”的話題再度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

5月31日中共官方發布《關于提高國産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的通知》之後,中國多省市舉行了天然氣漲價聽證會。這一輪氣價調整,有關人士擔心今年“氣荒”現象,還會不會重演?

據《深圳新聞網》報導,能源局綜合司副司長王思强認爲,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冬天是“冷冬”的概率較大,城市供暖形勢嚴峻,天然氣需求量將由此進一步增加,供需矛盾可能比較突出。

有消息稱,由于近日氣溫下降,武漢日用氣量已開始大幅攀升,比降溫前增加近10萬立方米;而在北京,全市60%以上的供暖面積使用天然氣供暖,全市天然氣用量預計將達61億立方米,上一采暖季增加6 .64億立方米,增長率爲13%。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中石油規劃總院管道所副所長楊建紅認爲,天然氣儲備的巨大缺口導致的調峰能力欠缺。中部地區和西南地區的氣荒至少在兩年內仍難以避免。

楊建紅通過對天然氣供應和需求進行平衡分析,預計2010-2011年天然氣仍然供不應求。西南、中南,尤其是兩湖地區將存在較大缺口,且有相當一部分內陸二綫城市天然氣供應仍將受到限制。更令人關注的是,廣東、廣西、雲南等地部分地區至今仍未用上天然氣。

“氣荒”成調價之“慌”

繼大蒜、綠豆、糖、棉花等產品漲價之後,新一輪“漲價潮”開始蔓延至天然氣這一公共產品。

中共官方針對天然氣價格調整的“宣言”,拉開了大陸新一輪氣價上漲的序幕。天然氣漲價是否會加重百姓通脹預期?

繼車用、非居民用天然氣漲價後,各地居民生活用天然氣市場也隨之“漲聲一片”。來自濟南的消息說,9日,濟南市舉行居民生活用管道燃氣價格聽證會,擬將天然氣價格由每立方米2.40元上漲至2.70元或2.74元。今年以來,瀋陽、西安、武漢、重慶、成都等城市已紛紛調整了民用天然氣價格,每立方米上調幅度少則兩三毛錢,多則八九毛錢。其中,西安上調了0.23元/立方米,成都上調了0.46元/立方米,瀋陽市上調最高達到了0.9元/立方米。從目前情況看,各地天然氣擬調價幅度大多在0.2元-0.4元,漲幅在10%-15%之間。

這輪天然氣“漲價潮”似乎並未就此停止,反而正在向更多的城市蔓延。

能源局綜合司副司長王思強認爲, 天然氣消費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爲生活必需品,而過去幾年來幾乎每個冬季都會爆發的天然氣緊張局勢,又在老百姓心中留下太深的記憶,以至於今年冬天“氣荒”尚未發生,人們先在心裏“慌”了。

《華商晨報》報導,11月1日起,瀋陽居民天然氣價格正式上調至3.3元/立方米。此前,這一價格一直為2.4元/立方米,至今已維持12年未變。每立方米上調了0.9元,調價後每戶月增加支出8.37元左右非居民類天然氣價格為3.9元/立方米。

參加聽證會的部分消費者提出:財政應對燃氣企業適當增加補貼,以減小調價幅度,減輕企業壓力。

中國財經報報導,有不少人擔憂漲價所帶來的“指數效應”,“天然氣價格不像菜價那樣可以隨行波動,一旦漲上去就很難再降下來。”

濟南市民林凱說,“天然氣是種清潔能源,本應通過低價鼓勵消費,但現在天然氣也漲價了,足見物價上浮壓力。”

在糧食、蔬菜等基礎生活資料一輪又一輪的上漲早已令人身心俱疲, 民怨不絕,天然氣漲價則更進一步加大了普通民眾生活的艱難。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表示:“從此次天然氣價格調整的幅度來看,對遏制下游市場的無序擴張將起到一定作用,但從長遠來看,恐難以改變我國天然氣市場的供需困局,未來再次發生’氣荒’的風險仍然存在。”

《晶報》報導,應對物價的輪番上漲,尤其是那些密切涉及民生的物價上漲,就根本而言,顯然更多是政府的職責所在。

有網友指責:除了工資外,其他都應該上漲,貪官貪得數額也上漲了!這才符合“和諧”社會,中共高官才高興。

還有網友埋怨道:什麼水價,天然氣價以及別的什麼價漲的再快也不如有中共特色的當官的臉皮厚度長的快。

天然氣消費恐陷“石油魔咒”

董秀成指出,中國是一個“富煤、少油、缺氣”的國家。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探明剩餘可采天然氣資源爲185萬億立方米,而中國天然氣探明剩餘可采儲量只有2 .46萬億立方米,僅占全球資源量的1.3%。人均天然氣資源量同樣少得可憐,中國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與增長更爲迅猛的市場需求相比,中國天然氣仍存在著比較大的缺口。

數據顯示:華北地區天然氣消費與去年同期相比,普遍增幅在50%以上;南方大部分用上天然氣的地區,近一兩年內消費量呈幾何級增長態勢。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談及近年來出現“氣荒”的原因時用了四個字:“供需失衡”。據分析,造成供需失衡的根源,不是供應不足,而是下游市場需求迅速放大。

但是,中國自身儲量嚴重不足,市場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特別是隨著天然氣進口量的不斷增長,這給中國天然氣供應增大風險。

中國自2006年成爲天然氣淨進口國,進口數量逐年增加。2009年,進口量達78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超過8%;2010年,天然氣缺口將達30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升至12.8%;預計2015年,中國進口天然氣將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30%;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0%左右。

一位長期從事油氣資源研究的市場分析人士向《經濟參考報》表示:“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讓人不得不産生中國天然氣消費可能會陷入‘石油魔咒’的擔憂。”

他說:“隨著市場的擴張,未來中國的天然氣消費可能變得和石油一樣,成爲依賴國際市場的重要能源。”據預測,今年中國原油進口將達7785萬噸,對外依存度將超過54%。

美國白宮的能源安全顧問戴維•桑德羅寫過一本名爲《打破“石油魔咒”——如何擺脫石油依賴》的書。過度依賴石油消費的美國人在積極探尋擺脫石油依賴的路徑之時,54%的石油對外依存度,讓中國也面臨打破“石油魔咒”的必須選擇,似乎是作爲一種新選擇的天然氣消費近年來快速增長。

《經濟參考報》報導,中國天然氣利用呈現無序發展的現狀。比如,工業用氣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以天然氣爲原料的化肥生産企業紛紛上馬,幷造成中國化肥産能的明顯過剩。一項對全國化肥産能調查結果顯示,2009年我國的化肥總産能過剩已達1500萬噸,可是,許多企業仍有擴産計劃。

那麽,中國的天然氣未來增長會不會陷入‘石油魔咒’,會不會和石油一樣面臨著增長的困局?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