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問題大 醫界尋代用品

【新唐人2010年11月14日訊】(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4日電)口腔癌是讓台灣男性英年早逝的頭號癌症,學界人士認為,檳榔與口腔癌的問題複雜難解,務實之道是先從檳榔代用品下手,並藉著整合篩檢照護,預防代謝症候群與口腔癌前病變。

今天在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成立記者會上,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科長陳美如指出,口腔癌死亡病患平均只活54歲,口腔癌也是35到44歲男性發生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嚼食檳榔正是口腔癌的頭號危險因子。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他從南到北的社區篩檢中,發現有血壓、血脂、三酸甘油酯、血糖、腰圍異常的代謝症候群情況時,口腔癌前病變風險就會增加,他準備在專業期刊發表相關研究。

陳秀熙曾發表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會使大腸直腸癌前病變風險上升。他今天說,口腔癌前病變有類似狀況,可能是癌症和代謝疾病都是發炎致病的理論,而且當事人過著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生活,使得口腔癌和代謝疾病共同存在。

陳秀熙認為,牙醫師、耳鼻喉醫師和其他社區開業的醫師合作,提供整合篩檢照護,當病人張開嘴巴,檢查有無口腔黏膜纖維化等口腔癌前病變時,也應看看病人的代謝異常疾病。

台灣和東南亞國家、印度都有民眾嚼食檳榔,只是嚼食習慣不同,陳秀熙說,印度人把檳榔煮熟後切絲嚼食,台灣人加石灰、包荖葉生吃檳榔,發展出檳榔西施文化,牽動農民種植檳榔的生計,國情不同,世界衛生組織的檳榔危害防治策略也是要因地制宜。

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理事長侯勝博指出,戒菸有藥物可幫忙,戒檳榔只能嚼口香糖,希望能找到色澤與嚼勁都與檳榔口感類似、化學分析沒有健康危害的代用品,幫助紅唇族擺脫檳榔。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