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只漲不跌 迷思待解

【新唐人2010年11月14日訊】(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4日電)油價、匯率、氣候變遷、基金炒作等因素近年來常影響物價,但據原物料進口公會所知,原物料價格曾回穩,台灣物價卻只漲不跌,恐待公平會及經濟部積極監督上中游廠,解此迷思。

大宗物資近期出現漲勢,廠商頻喊面臨漲價壓力,財政部並已立即調降部分物資進口關稅,紓緩廠商壓力。

 原物料一漲,廠商就釋出漲價壓力,但細究實質壓力,並非如此單一。綜合產學看法,包含原物料進口後在台灣上、中、下游業者之間的價格波動關係、原物料占產品製作比例,以及漲幅計算的時間基準等,都有影響。

但是上中游廠出廠價並未公開揭示,加上業者只提原物料上漲有壓力,於是總是只傳出物價上漲訊息。物價本來就會波動,消費者納悶,「卻為何只漲不跌」?

經查台灣區麵粉工業同業公會所知,進口小麥今年7月每公噸271美元,10月已漲到382美元,11月再攀至400美元,12月並將達440美元。據此,接下來的12月價格,確實會比11月漲1成。

但公會也說,對比2008年冬季到2009年1月進口小麥價格高點達600美元,12月小麥價格並未及過去高點。

再看黃豆進口價格,台灣區植物油製煉工業同業公會統計,黃豆約從今年9月底、10月初開始漲,當時芝加哥交易所收盤價每英斗約10到11美元;11月8日已來到12.74美元,9日再上升到13.29美元,確實比9月底、10月初的價格漲3成。

  只是公會也說,黃豆價格高點是2008年5到6月間,當初原油每桶147美元,黃豆每英斗16.5美元;目前價格仍低於當時高點。

  這兩個公會也分析,這波原物料上漲壓力與氣候變遷、中國市場需求增大及基金炒作等因素有關。但上游大廠製成原料的售價為何?是否隨每次原物料上漲或回穩而漲跌,兩個公會則都說,要問廠商。

目前公開可詢的僅零售價,量販業說,2公升食用油自2008到2010年原價一直在新台幣199到259元,促銷價則連3年下降,前年129元、去年119元,今年還100元有找。

不論是量販業者所稱無動靜的原價,或是一年比一年低的促銷價,都與業者頻頻釋出有漲價壓力之說矛盾。因為業者不可能虧本而不漲價,或是連年降促銷價。

反之,對照台灣區植物油製煉工業同業公會提供的2009年黃豆進口價每公升回穩在每英斗9到10美元,則可得到合理解釋,也就是可能原物料回穩提供業者不漲原價及降低促銷價的空間。

  2009年原物料價格一度回穩,業者卻不降原價,只降促銷價;最近1個月原物料一出現漲勢,就再喊出有漲價壓力,當然引起消費大眾愈來愈強烈質疑。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蘇錦霞說,油價攀高峰時,物價已漲過一輪;後來大宗物資價格曾回穩,末端零售價卻未隨之調降,維持原物料價格高峰的成本計算方式;如今就算大宗物資再出現漲勢,也未及當年高點,要再漲價的基準點根本不對,就是不合理。

  消基會前秘書長黃鈺生說,他發現市售麵粉價格曾回穩,可是使用麵粉製作的麵包等商品都沒降過價。就連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近來調查11月 5日物價,對比去年10月12日物價,零售價也幾乎沒波動。

  消基會、消保會所查都是末端零售價,或只知公會公布的原物料進口價;進口後從大盤到中盤商間的價格波動,連經常進行物價指數研究的輔大統計資訊系教授謝邦昌也說,他沒有相關資料。

他說,目前原物料漲幅沒到油價每桶 140多美元時高,且新台幣升值,有利於進口商,但就未聞獲利業者提出這項利基;此外,原物料上漲是否涉及炒作,也待調查。

有關上、中游廠商出廠價與原物料價格間是否確實連動,他建議,恐怕需要經濟部及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發揮督導與調查功能,才能為消費者解析台灣物價為何只漲不跌迷思。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