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週刊:「民富國強」或「國富民強」

【新唐人2010年10月10日訊】新聞週刊(238)

一. 中國聚焦

1. “民富國強”與“國富民強”看兩岸不同

“國富民強”還是“民富國強”?在中共建政61周年,和中華民國建國九十九年期間,我們從兩岸的賀詞看到了這個差別。大陸慣用“國富民強”,而在臺灣的中華民國卻用“民富國強”,從字面不難看出“人民”在兩岸的不同地位,誰先誰後後顯而易見。政論家也指出,“國富民強”與“民富國強”正表明了兩岸的基本價值和理念的不同。

中共建政周年,報紙上處處可見“國富民強”,這也是中共一貫倡導的。而中華民國雙十國慶,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賀詞卻是“自由民主;民富國強”。兩個到底有什麽不同?

美國俄亥俄州景種博士:“我是從臺灣來,當然喜歡臺灣的。人民要富,口袋有鈔票的話國家就自然強了。國家就自然有錢了。”

臺灣的“民富國強”與大陸的“國富民強”,從字面上看,一個是民在先,國在後;一個是國在先,民在後。人民在同叫“中國”的兩岸,顯然有著不同的地位。

政論家廖中和:“這就剛好很具體地代表了中共政權和臺灣政府兩邊的基本觀念跟基本哲學的差異。臺灣是‘民富國強’,就是説他以人爲本,從人的富去達成國家的強。那麽中國大陸很明顯的是,從國家的強想要民也富。這一點我必須加以深論的是,凡是中國人都不會忘記孔夫子的基本觀念,請大家不要忘了,孔夫子所講的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從個人到社會到國家,而不是顛倒過來。顛倒過來這只有在集權專制的國家才會發生,才會認爲是對的。”

民富國家一定強大,而反過來,國富,人民是否一定會強呢?

政論家廖中和:“我今年六月初在北京訪問,印象非常深的是,跟年輕人聊天的時候,我們爲了客氣總是說,中國大陸這二、三十年發展得非常好,都很有錢了。年輕人給我的答覆,讓我很有感觸。他說,國家是強了,但我們呢?人呢?一般的人呢?大家的薪水漲了嗎?大家的薪水提高了嗎?所以我們必須說‘國強民富’是一個不正確的路綫。我希望中國大陸的政權至少要體會到這一點。”

新唐人電視臺記者楊曉玫採訪報導。

2. 西方看中國:強國還是強權

國富,民不見得強;而民不富,強國又從何而來?因此,有西方評論指出,當今中國大陸的所謂強大,不是國強而是政府強勢,公民意識實際上在減弱。瑞士《新蘇黎世報》近日發表題爲“好共産黨人就是資本家”的評論文章,指出中國社會已徹頭徹尾地商業化,公民意識被強勢的中共政府有系統的扼殺。

《新蘇黎世報》記者採訪了一位曾是趙紫陽時代改革派的官員,他不同意"現在的中國是一個強大國家"的說法。他認爲:"中國(共)是有強勢的政府,但不是強國"。

這個官員還認爲,單純從絕對數字出發,認爲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實體,其實是一種誤導,因爲按照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衡量,中國依然處在倒數的位置。

中國著名作家戴晴也認同了這一觀點。她表示,中國既不是超級大國也不是強國,要是老百姓沒有國家的公民意識,就永遠都成不了強國。她認為,中共當局對於還在萌芽狀態的中國老百姓的公民意識,在用強有力而又巧妙的手段予以扼殺。

《新紀元週刊》發表的《公民意識還是臣民意識》一文中,深刻分析了公民意識的實質。文章認爲,中共控制的媒體也在宣傳“公民意識”,但核心內容是強調公民要進行自我的法律約束,要與政府“高度保持一致”,要強調奉獻意識。中共所設計的這種所謂公民意識,實際上是一種經過梳妝打扮的臣民意識。

而目前中國的老百姓不但不敢把自己當主人,甚至不敢把自己看成是與官員平等的人。開口“小民”,閉口“草民”,芝麻大個官也是父母官。

今年4月13號,遼寧莊河市大批民衆在莊河市人民政府大樓門口集體下跪,反應村幹部涉嫌腐敗的問題,要求市長出面接待,但遭到拒絕。4月27號下午,湖北公安縣的314名被辭退的民辦教師,也在縣政府門前下跪維權,卻無人理睬。

網絡著名作家楊恒均撰寫的一篇文章中,說了一個故事:在克林頓競選勝利在握的時候,碰到幾十個民衆挺胸抬頭,趾高氣揚的站在路邊舉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給我們八分鐘,我們給你八年!”克林頓隨即下車走了過去。

楊恒均說,那些不是來請求和克林頓見面的“訪民”,而是要給他下指示,聽他解釋自己的政策的“選民”。

楊恒均認為,解決腐敗的絕對權力的唯一辦法是解決權力的來源問題。只要不是你手裏的選票把他們推到權力的寶座上,即便你已經把自己當公民,把自己當主人了,你也幷不是主人。

新唐人記者 王子琦、吳慧真 綜合報導

二. 環球焦點

2010年諾貝爾獎謎底揭開

每年10月的一個星期,全球的媒體都聚集到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焦急地等待當年諾貝爾獎項的揭曉,今年的諾貝爾周從10月4日開始,醫學,物理,化學和文學獎已在斯德哥爾摩揭曉,和平獎於週五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公佈。請看本台記者從斯德哥爾摩發來的綜合報導。
英國成了今年的得獎大國,醫學和物理獎的三位元元得主都在那裏工作和生活。

今年85歲的英國劍橋大學榮譽教授羅伯特‧愛德華茲(Rober G. Edwards)獲得了2010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表彰他在人工授精領域做出的貢獻。

採訪,評委主席 卡拉斯• 夏瑞(Klas Kärre)
“阿爾弗雷德 諾貝爾 在他的遺囑中寫道,這項獎應獎給那些為使人類帶來巨大利益的偉大發現。 現在我們看到又有四百萬的新生嬰兒誕生,而他們有八百萬父母,可能還有一千五萬的祖父母親和其他親朋好友,我認為這個發現使許多人受益。

愛德華茲被稱為試管嬰兒之父。早在1950年代,他就開始系統研究試管嬰兒,他發現了人工受精的重要原理,並且成功的在試管中培育了第一個受精卵。

然而從他開始研究試管嬰兒至今,反對的聲浪從來沒有停息過。在他得獎後教廷科學院院長卡拉斯科主教批評說,愛德華茲的研究最終也為消滅人類胚胎打開了方便之門,並使人類胚胎成了交易品。雖然主教承認,愛德華茲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但他認為,諾貝爾獎評委會本應選擇其他獲獎人。

獲得今年物理獎的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名俄裔教授,51歲的安德列・蓋姆和36歲的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他們在研製新型材料石墨烯上做出了突破性貢獻。比如目前最流行的ipad等產品採用的觸摸式顯示幕,就需要用石墨烯作原料。

採訪:諾貝爾獎評委 比楊 楊森

他們是第一個分離出這種材料的人,以前人們覺得這不可能,但是他們用很簡單的方法就做到了,採用黏膠帶就把它起取出來 。然後他們就可以測定和鑒定這種材料的特性。它在很多方面都有獨一無二的特點,因為它是一種很薄的材料,設想一下,一平方米面積的這種物質不到一毫克重,但是它卻比鋼材還要堅硬200倍,它的導電和導熱性非常好。”

美國一直是諾貝爾獎的得獎大戶,今年的化學獎由一名美國人和兩名日本人分享。

美國德拉威爾大學的理查•赫克,美國普渡大學的日本公民根岸英一氏及日本北海道藝術科學大學的鈴木章,他們發明瞭鈀催化交叉偶聯法,這個方法可以大幅提高合成複雜化學製品的可能性,在醫藥和通訊等領域作用重大。

諾貝爾獎評委:派爾.阿伯格

我們需要分子 特殊的分子,比如說用來殺死癌細胞的,或者阻止炎症的等等,這三位獲獎者的方法使製造新分子成為可能,這樣對人類更有益。

79歲的理查•赫克出生於美國麻塞諸塞州,1954年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得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德拉威爾大學教授。

根岸榮一是日本公民。1935年出生在中國長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在是美國普渡大學的特聘教授。

獲獎者中年齡最大的是日本人彰鈴木,今年80歲,目前是日本北海道藝術科學大學大學名譽教授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落到了南美小國秘魯,該國著名西班牙語作家Mario Vargas Llosa(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獲此殊榮。獲獎理由是他“對權力結構的精准刻畫,筆鋒敏銳地描繪了個人的抗爭、反叛與挫折。”

採訪:瑞典文學院的常任秘書彼得.恩隆德(Peter Englund)
“對於時代和社會的參與感,讓他們的文學作品帶有一種特殊的能量。這不是說這是獲獎的要求。但我認為這會為許多作家帶來特別的能量,你可以感覺到在去年得獎人赫塔-穆勒的作品裏有這個能量。不是一樣的能量,但你能感覺到馬裡奧 巴爾加斯.略薩也有這個能量。”

略薩出生於1936年3月18日,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是作家兼詩人。
其代表作有:《城市與狗》、《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等。略薩現任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院士。他是繼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之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美洲作家。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略薩在國際文學界已享有極高聲譽。

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在奧斯陸宣佈,把今年的和平獎授予中國異議作家劉曉波。

至此,今年諾貝爾獎的六項已有五項揭曉。從諾貝爾獎首次頒獎的1901年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共 829位個人和23個組織獲獎。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獎基金會於1895年設立。諾貝爾獎於1901年首度頒發。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為紀念諾貝爾又出資增設了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人。

最引人注目的是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紀念日,也是諾貝爾各獎項獲得者授獎日。除了和平獎在奧斯陸頒發外,其餘5項獎的頒獎儀式都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瑞典國王親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為每位獲獎者頒獎。獲獎者都被授予諾貝爾獎證書、金質獎章和獎金,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6萬美元。

當晚19點開始,國王和王后將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親自為獲獎者舉辦盛大慶祝晚宴。屆時請你鎖定本台諾貝爾晚宴專題節目。

新唐人記者斯德哥爾摩綜合報導。

三. 新聞週刊238期大事件

1.海南省發生災情慘重大暴雨
海南省持續7天的豪雨,導致全省700個村莊被淹, 13萬人被迫遷移。這是海南50年來最大的洪災。

2.舟曲再遭泥石流 26戶被迫避難
10月6號下午,甘肅省舟曲再次發生泥石流。此次山體滑坡的範圍多達一萬兩千立方米,造成三戶民宅全毀,26戶人家陷於危險之中。

3.智利營救礦工取得重大進展
智利營救被困井下的33名礦工取得重大進展。10月9號挖掘機成功地打通了一條約一個肩膀寬,長2050英尺,約625米的通道,只要加以固定,就可將礦工拉上來。33名礦工已被困井下超過兩個月,如果成功獲救,將開創礦難營救史上的里程碑。

4.G7財長晚宴 聚焦貨幣匯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年會上週末在美國首都華盛頓DC召開,會議期間,世界七國集團的財政部長與中央銀行首長也私下舉行一場晚宴聚會。各國持續放貶的貨幣匯率問題,依然是各國首長的關注焦點。 各國首長也都期待中國能持續鼓勵國內消費市場,讓包括美國等主要負債國能透過出口貿易來重整經濟。

5.日圓匯率升至15年高峰 各界關注
10月8號,日圓匯率攀升至近15年內的最高值。1美元僅可兌換82.36日圓。日本央行是否將再度施行貨幣寬鬆政策,以及日本當局是否會出面幹預,均成各界關注的話題。

四. 休閒一刻

1. 一探宇航員的另類生活

美國雙胞胎宇航員斯科特•凱利10月8號升上太空,引起人們對宇航員生活的浮想聯翩。他們經歷過特別訓練,翱翔在太空裡,漂浮在國際空間站,吃飯、喝水、睡覺,生活的每個點滴都是那麼的與眾不同。而且有不少孩子的夢想就是做宇航員。那麼宇航員的生活到底是什麽樣呢?我們一起去看看。

正文: 對接測試成功啦,剛剛抵達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們,跟同伴們握手慶賀,新的太空生活開始了!

相信大家都熟悉我們在太空行走,安裝、修理設備時驚心動魄的場面了。今天看看我們開會的樣子吧。那天我們的頭兒換了,所以大傢夥兒挺正式的。個個都把自己固定住,這樣才顯得嚴肅,而且眼神也必須平視,不能因為周圍有東西飄來飄去,就跟著恍惚,咱們得對得起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吶。

我們正常的生活,是各幹各的,所以常常有人頭朝上,有人頭朝下,不過到底是誰的頭在上,誰的頭在下,估計讓奧巴馬同學來評判,也做不出個了斷,所以哥幾個也就不爭論這個問題了。

太空生活好玩吧!不過這種生活需要付出代價,新鮮出爐的一份報告說,我們在太空生活半年,全身肌肉會嚴重萎縮,身體也會虛弱的象80歲的老人,所以醫學家會讓我們帶幾隻老鼠來太空,營養醫師也變著法兒的讓我們吃得好點兒。

如果你願意付出身體的代價,當宇航員還有很多苛刻的條件,自然身體強壯是第一位的,其次受過良好的教育,具備很強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必須有超過一千個小時的噴氣式飛機的駕駛經驗。所以,斯科特(Scott Joseph Kelly)和馬克(Mark Edward Kelly)這對長的一模一樣的雙胞胎兄弟,明年2月即將在空間站的相會就顯得格外的與眾不同。

他倆都46歲,來自美國新澤西州,1996年,一起從3500名候選精英中脫穎而出,被選進NASA宇航員隊列。斯科特在1999年就開始了太空生活,馬克是2001年才在空間站幹活兒的。明年2月是他們的第一次太空大聚首。

雙胞胎宇航員真的不同嗎?馬克10月5號在斯科特正準備太空之行時說:“我聽說過雙胞胎物理上、精神上都會有聯繫,不過對斯科特和我,我倆小的時候常常會在同一時間想要做同一件事情,不過現在沒感覺了。”

做宇航員很辛苦,偶爾做一下太空人倒是挺過癮的,去年9月,加拿大太陽馬戲團團長,蓋伊•拉利波特(Guy Laliberte),投資幾百萬美元,作為世界上第七位太空客人,離開地球了11天。他在天上說,這次旅行花的每一分錢都值得,這更讓人們憧憬奇妙的太空旅遊了。

不過這個夢想應該很快就會商業化。維珍(Virgin Group)集團下屬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希望能在2011年,就可以以每位乘客20萬美元的收費,帶大家遨遊太空。

2. 世界時裝月落幕 巴黎周回味無窮

紐約、倫敦、米蘭、巴黎,為期一個月的時裝屆盛會於10月6號落下帷幕,最後一周的巴黎站以香奈兒、巴厘等國際大品牌的重頭出擊,和諸多好萊塢明星、王室貴族的追捧,讓全球的時尚達人大飽眼福,其中還有一場走秀,因為有521位模特的加入,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正文: 優雅的巴黎風情,時尚的巴黎女郎。談起巴黎,在濃淡總相宜的香水味道裡,就算是最不時髦的人,也能隨口喊出香奈兒、迪奧、愛馬仕等諸多國際大品牌。2011年巴黎春夏時裝周,再一次雲集了全球的設計師、模特和最愛時尚的影視明星和王室貴婦。巴黎時裝周到底有多時尚,我們一起去瞧瞧。

10月3號,時尚鬼才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帶給巴黎一陣古典誇張之風,而美國著名滑稽戲演員、模特蒂塔•萬提斯(Dita Von Teese)盛裝捧場,更增添了秀場的藝術色彩。談起巴黎,萬提斯認為美國人不希望自己太出眾,但是巴黎卻不同。她說“我現在這身打扮,走在巴黎的街頭,感覺很舒服。”在眾人的期盼中,走秀終於拉開帷幕,一個個仿佛從油畫中走出來的女子,或優雅、或嫵媚,她們帶著誇張的戲劇性面妝,穿著色彩斑斕的衣服,臉上或罩著薄紗,手裡或提著長尾提籃。一搖一擺,盡釋不食人間煙火的靈動。

看罷圖畫中的裝扮,4號,義大利時裝設計師詹巴蒂斯塔•巴厘(Giambattista Valli)帶來了生活中的時尚。在白色、米色的主色調中,片片橘紅、黃色和豹紋等色塊,帶來了驚豔,也讓平淡書寫傳奇。這一季,巴厘在各種涼鞋的腳踝處,設計了寬寬窄窄、深深淺淺的金屬色亮邊,在裙擺的半遮半掩下,不經意流露出性感的一抹亮光。被時尚界推捧為明年的流行趨勢。

本屆時裝周最具特色的時裝展示,要數9月30號那場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的521人大走秀了。從近四千份網上報名的普通人中,海選出來的帥男靚女,帶上自己最喜歡的衣服,在近百人的化妝師團隊的指導和裝扮下,變成時尚潮人,走上巴黎著名購物中心拉法耶特門前的霍夫曼大道,一展心中最美的形象。活動成就了平常人期盼已久的明星夢,也讓組織方贏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拉法耶特購物中心的市場經理安娜-瑪麗•固兒特(ANNE-MARIE GAULTIER)說:“我們用這種方式展示了生活中的時尚,我們希望讓天才的時尚客戶得到讚揚。”

10月5號,經典大牌香奈兒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香奈爾首席設計師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從1961年的金獅獎老電影《去年在馬倫巴》中獲得靈感,演繹了一場黑白大戲。迷你裙、A字裙、長裙、曳地裙,長長短短間,充滿復古風情的最新一季設計,在一片灰黑白世界中,偶爾出現一從粉藍、粉紅、粉黃等生命的嬌嫩色彩,顯得格外出眾搶眼。而一對黑白父子裝的亮相,更讓人驚歎無彩世界也有亮麗組合。有時尚分析師認為,拉格斐今年的設計,更偏重老年婦女的審美觀,是看准了經濟不景氣中,老年富婆手裡握著鼓鼓的錢袋。連續4個星期的時裝大戲終於落幕,相信聰慧的您已經發現了明年春夏流行的點滴。

3. 搞笑諾貝爾獎揭曉 奇趣研究獲獎

2010年諾貝爾奬從4日開始陸續揭曉,而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奬”照例搶鮮開閘,今年的得奬作品依然令人捧腹。

用遙控直升機收集鯨魚鼻涕、證明坐過山車可以減輕哮喘症狀、踢到腳趾時罵一句能減輕疼痛等等“無厘頭”研究榮登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獲奬名單。

每年的搞笑諾貝爾獎的頒奬儀式在10月初,也就是在諾貝爾奬頒奬前一至兩周舉行,地點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Sanders Theater)

今年的最高獎項頒發給了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教授中垣俊之(Toshiyuki Nakagaki)等9人。他們因發現黏菌具有建立高效運輸網絡的能力獲得了“交通規劃奬”。

研究人員在與日本關東地區形狀相同的容器內培養多頭絨泡菌,在容器內模擬東京中心的位置上放上這種黏菌和最大塊的食物,而其他小塊食物則分散放置在模擬關東地區36個主要車站的位置上。結果黏菌為了運輸食物形成了最為經濟的運輸網絡,與人類建造的實際的鐵道網出奇的相似,甚至比人設計的鐵道網更優秀。

在領獎時,中垣俊之教授朗讀了一封據稱是黏菌寫給他的信7. (SOUNDBITE):“我不過是一隻變形蟲,多年來我一直無所事事,孤獨的流浪。直到科學家將我抓住放到容器中,讓我解決問題。原來我對建立最有效的交通網還真的很有天份。”黏菌在信裡還抱怨說,東京的鐵道網設計起來很簡單,但是波士頓的就有點傷腦筋。會場上響起一片大笑聲,觀眾按照搞笑諾貝爾奬的傳統向臺上擲紙飛機。

除此之外,造成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英國石油公司(BP),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員,因為“打破油水不溶合的舊觀念”,被授與“搞笑諾貝爾奬”的化學奬。新西蘭的一組研究人員因為證實了把襪子穿在鞋子外面可以防止在凍結的路面上滑倒而獲得了物理學獎。

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 始於1991年,由美國科學幽默雜誌《不可能的研究紀錄》(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主辦。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十項科學成就,包括傳統諾貝爾獎的五個領域——物理、化學、醫學、文學與和平。另外還有諸如:公共衛生、工程、生物和其他學科間的研究。 儘管搞笑諾貝爾獎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摹仿,但是評委中有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也由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來頒奬。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