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松山:正視高學歷高失業率

【新唐人2010年9月21日訊】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8月公布的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近10年來,大學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由2000年的2.67%逐年攀升至2009年的5.98%,迄今年7月仍居高不下(5.74%),且超過平均失業率5.20%。調查資料又顯示,長期失業人口中有26%是大學及以上程度者,高學歷所占比率且有升高現象。

過去一般認為擁有高學歷者有利於職場的競爭,但從2005年至今,大學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都超過平均失業率。這種高學歷高失業率的趨勢,是否反映台灣高等教育所創造的人力,與企業所需人力的落差日益擴大?

為了因應金融海嘯,去年教育部曾推出「大專畢業生至企業實習方案」,今年為了提升大學生就業率,教育部還要延辦。最近,教育部更推出「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簡稱4+X),提供大學畢業生多留學校一年,取得第二個「就業取向」學程學位,增加職場就業能力。但是,以上這些促進就業方案,似乎只是利用政策紓解短期就業問題,其實質成效如何備受各界質疑。

大學生失業率之所以逐年攀升且居高不下,原因在於高等教育體系和大學生與就業市場脫節。教育部應要求各大學彈性課程規劃以培育出符合就業市場需求的畢業生,並且協助大學生強化職場競爭力,以掌握企業主的需求。而大學生也應趁在校時間先對職場有更多的體驗與認識,並提早了解個人職業性向及所需具備的專業能力,透過選修、輔修或是學習特定專業課程,培養好深厚的就業能力。

依據104人力銀行對於企業晉用社會新鮮人調查結果指出,具備「工讀實習經驗」是社會新鮮人求職勝出的一項關鍵要素,透過企業實習將可學習到「良好工作態度」、「穩定度與抗壓性」及「表達與溝通能力」等企業雇主優先重視的就業能力。因此,呼籲國內企業能秉持社會公益責任,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給大學生參與,協助他們提升就業競爭力。

面對大學生失業率居高不下的趨勢,建議大學生應正視並及早準備因應。當然,政府引導能創造就業的產業發展及提振經濟景氣,更是解決問題根本之道。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 轉自《大紀元》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