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經濟究竟哪里不對勁?

【新唐人2010年7月27日訊】(新唐人記者許亞寧綜合報導)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觀察家持負面態度,最近一些外媒刊登文章提出:中國經濟究竟哪裡不對勁?《華爾街日報》報導稱,表面看來,一切似乎都在正常運轉,根據官方公佈的資料,第二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10.3%,低於今年一季度的11.9%,但這些數字所反映的那個經濟體當中有地方不太對勁。

《華爾街日報》專欄文章稱,這些不太對勁的地方可能是今年以來上海股市下跌26%的重要原因。惠譽評級公司(Fitch Ratings)上周發佈了一份非常說明問題的報告。報告談到中資銀行及其不謹慎的貸款習慣,標題叫做“非正規證券化日益扭曲信貸資料”。惠譽的報告說,貸款的放緩完全沒有達到官方資料所顯示的程度,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信貸通過非正規的證券化,被轉移到了中資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之外;所謂證券化,就是將貸款重新包裝為投資產品出售給投資者。

文章稱,這種狡猾的行為多與私人信託公司合謀而為,沒有被中資銀行披露,所以就不要浪費時間在它們的財務報表裏尋找蛛絲馬跡。這一切導致的結果就是信貸增速被普遍低估,進而意味著,銀行的貸款損失撥備與資本金對信貸損失的風險敞口遠遠高於你的想像,不管你如何仔細研讀它們的資產負債表。由於這些債務在銀行財務報表的任何地方都沒有體現,它們“代表的是一種隱性的流動性需求”和“越來越多的潛在負債”。
 
《南華早報》最近的一篇文章說,根據電錶讀數計算,中國共有6,450萬套城市公寓和別墅空置,這個數字是美國約1,200萬套空置住房的五倍。中國正在隱蔽地“資助並造就”一個樓市泡沫,而這個泡沫至少相當於美國最近泡沫的五倍。
 
中國經濟刺激的代價已開始浮現,據《美國之音》報導,專家指出,中國的銀行正面臨2000多億美元的違約風險,刺激成本風險的增加已經引起各方普遍的關注。

全國約4000家這樣的平臺在過去兩年融資金額超過七萬億元人民幣。今年到目前為止,總金額超過7.7萬億元。中國社科院專家劉煜輝估算,到2011年,地方負債可達10萬億元人民幣。不出三年,這個數目可能會翻番。西方一些機構認為,中國目前的地方政府負債已經達到12萬億元。

倫敦資本經濟學公司的資深中國經濟學家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認為,這樣的刺激性貸款中有相當一個部分註定是要成為呆帳的。他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在過去18個月的經濟刺激階段中是巨額銀行貸款的主要目的地。貸款大部分是用於基礎建設專案,這部分很難產生收入回報,最終會成為呆帳。其他還有很多項目缺乏商業論證,呆帳率也不會低。”

美國知名的中國經濟觀察家章家敦(Gordon Chang)也指出,去年銀行放貸猛增95%,北京、經濟學家都明白,刺激是要付出巨額代價的,中國的壞帳風險正在朝著一個危險的高度上升。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