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薈萃|歷史人物】王昭君

王昭君,漢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左右),出生在西漢時期南郡秭歸縣的一個山村裏,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區域。

王昭君,本名王嬙,字昭君。公元前35年,特別是元帝時期,漢朝派兵協助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統一了匈奴的各個部落後,呼韓邪單于為了感恩漢朝天子,幾番的入朝拜見漢元帝,並提出了願意和漢朝皇室結親以臣子的身份行禮節,服從漢朝君主的詔令,所謂「臣服之議」。同時,呼韓邪單于也是第一位到漢朝宮廷朝見漢元帝的第一位匈奴單于。

漢元帝是漢宣帝的長子,也稱作【孝元皇帝】,他秉持著「忠臣皆有用」的理念,面對呼韓邪單于提出的和親,加上朝廷眾大臣幾乎都上奏:「希望皇上施恩予匈奴單于,以救西漢國眾生」,因此漢元帝許諾和親,並決定挑選一名宮女出嫁匈奴,並讓人傳遞給後宮一個承諾:「誰願意嫁到匈奴去,皇帝就會賜封給這位宮女一個漢朝廷的公主稱號。」

據中國古小說集《西京雜記》中的記載:漢元帝時,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秀進來的,這些民間女子們一進了後宮,就會像小鳥一樣被關在大籠子裏,是小鳥都渴望自由,都希望有一天能步出後宮。所以不少宮女會賄賂畫師,把自己畫得更漂亮一些,而當朝的皇帝也會常常通過畫像來挑選自己滿意的宮女做自己的后妃。王昭君不願意賄賂漢朝廷的畫師,而被貶低、 蔑視。

在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求親時,元帝才發現了王昭君,王昭君不但容顏美麗,而且舉止高雅、氣質超凡,還彈的一手好琵琶。咱們中國成語中有一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其中的「落雁」就是形容西漢時與匈奴和親的王昭君。在民間傳說中有這樣的一個記載:說的是當王昭君的琵琶聲響起來的時後,連天上的大雁都會因為聽到昭君那奇特哀婉的音樂聲以及昭君那美麗的容顏而忘記了飛翔並墜落在昭君的馬鞍前。

史書中記載了,在王昭君遠嫁匈奴的前幾天,漢元帝下旨傳呼昭君和呼韓邪單于到朝廷見面。只見眼前的昭君,芳華卓越、端莊大方,目似秋水,身姿柔美。漢元帝和滿朝的文武大臣都被王昭君的風姿震驚了。

只可惜君無戲言,漢元帝無可奈何地封了昭君為「永安公主」,並且選擇了良辰吉日讓呼韓邪單于、昭君在長安舉行了成親大典。

這一次的和親使得雙方終於放下了一百多年的仇怨,真正建立起了一段友好的邦交關係,締結了和平盟約。史書中還記載了,當呼韓邪單于與昭君一起向漢元帝行大禮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著王昭君如此的美到心醉,心裏實在是既後悔又懊惱莫及,同時對王昭君挺身自願出塞和番的氣魄感慨無限。

據說漢元帝回到內宮,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畫像來看時,才得知了畫像背後的故事。於是惱怒的漢元帝隨後以欺君之罪,把貪財的畫師廢了。

王昭君千里迢迢的到了匈奴後,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夫人。受封為「寧胡閼氏」,王昭君的付出也為匈奴帶來了安寧與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從此定居在匈奴。她以賢德和柔順提醒呼韓邪單于致力於匈奴自身的改善和發展,並親自把中原的漢文化點點滴滴的傳給了位於亞洲大陸北部的遊牧匈奴民族。她把漢朝先進的農耕技術也傳給了匈奴人民,使他們可以生產自己的糧食和農作工具,在王昭君的教化和引導下,匈奴族的人口越來越興旺繁榮、國泰民安。

王昭君在匈奴生活了六十多年,深受匈奴百姓們的敬愛。匈奴和漢朝竟也在這六十多年中沒有發生過戰爭,兩個民族的人民之間和睦相處,這其中大部分都歸為王昭君為當時的漢朝與匈奴的和平共處所做出的巨大奉獻。王昭君入鄉隨俗,反客為主。其一生堪稱是一位見識卓越、善解人意的奇才女子。她的優雅、才智和賢德更是贏得了華夏後人的敬重與讚頌。

淨地書院視頻製作部

(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