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農民悲劇 「共用的墓碑」在中國被禁

【新唐人2009年5月17日訊】(中央社台北17日電)江蘇省退休教師李世華撰寫的「共用的墓碑–一個中國家庭的紀事」一書在中國被禁,李世華的部落格也被關閉。李世華以一名農民兒子的親身經歷,記錄中共一系列運動對農民家庭帶來的災難。

李世華1943年出生在安徽省碭山縣一個農民家庭。1960年代初的大饑荒期間,他的父親、祖父和叔父共5人在短短28天內被餓死。他撰寫的「共用的墓碑」一書從個人家庭悲劇出發,把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故事記錄下來。

李世華向美國之音表示,他在心裡醞釀此書近半個世紀,退休後,他先向家中長輩立碑,然後開始採訪,收集史料,終於含淚成書。

他說,「我常常是帶著滿臉的淚水寫的。我常常是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趴在電腦前哭起來,哭了半天後平靜下來再繼續寫。多少個夜晚我一夜一夜的失眠,但是我覺得我要寫下去,寫出來,因為這是我40年的宿願。」

李世華說,此書共22萬字,原名「墓碑」,當時已成稿交付,等待美籍華裔學者余英時為書作序。就在此時,香港明鏡出版社通知他,楊繼繩記錄大饑荒的著作已經面世,書名是「墓碑」。出版社和李世華商量後,將書名改成「共用的墓碑–一個中國家庭的紀事」。

中國著名作家巫寧坤看了手稿後答應為書作序。他對李世華說,閱讀這本書令他痛苦不堪,不忍卒讀,只有當他從痛苦中走出來後才能動筆。

巫寧坤認為,此書具有獨特價值,從一個大饑荒中被餓死的農民兒子的角度為幾千萬農民代言。他說,這是一部「用樸實的語言,無比真實的細節和催人淚下的情節寫出的回憶錄,具有它無可比擬的、獨特的價值和感人肺腑的力量」。

同時寫序的還有中共社會科學院原新聞研究所所長孫旭培。他說,讀此書不時難過地流下熱淚,「作為農民的兒子,李世華的家庭災難極具那個荒唐時代的典型性。他的書寫得不是個人的恩怨,而是數千萬死於大饑荒的無名農民的家庭縮影。」

李世華拜讀過楊繼繩的「墓碑」。他認為,楊繼繩的書是從宏觀角度出發,從河南,「禍起中原、甘肅不甘,安徽不安」的大角度寫成,而他只希望透過一個家庭的變故,反映一個大社會,一個大時代。

香港明鏡出版社於2008年12月出版「共用的墓碑」。出版人何頻對美國之音說,世界多數國家講述個人家庭歷史的書籍很多,但李世華的書無法在中國出版,令人遺憾。

「共用的墓碑」一書近來被江蘇有關當局列為違禁書

李世華說,60年代大饑荒中死去的農民是沉默的一群,他們默默地死去,很多人沒有留下姓名,沒有留下一張照片,更沒有人講述他們的故事和經歷;「我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更有責任給這些人代言,這是我的強大動力,思想原動力就在這個地方。」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