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大腦對專家意見「言聽計從」

【新唐人2009年4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孟倫編譯)根據研究顯示,當人們接收所謂專家的建議時,大腦往往傾向於卸下責任,將理性擺在一旁;同時其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會下降,而容易盲從所謂權威人士的意見。

在研究過程中,數十位自願者參與一場財務遊戲,每位參與者在接受保證金和玩樂透時要做出一連串選擇,這些選擇一部份由自己決定,另一部份則接受經濟專家的建議。在遊戲期間,研究人員以核磁共振成像(fMRI)掃瞄參加者的大腦活動。

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必須自己做出決定時,大腦的前扣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背側前額葉皮層(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等區域會表現出較高的活動情形,而這兩部位與做出決策和機率運算有關。

但是,當受試者採取專家的建議時,大腦的這些區域活動量大減,顯示大腦將理性評估的重任交給了諮詢專家。

研究人員也發現,儘管不能導致最高的獲利,受試者仍傾向採取專家的建議。

這項研究結果似乎可以解釋,為何人們會不加以鑑別可信度,而傾向盲目聽從專家的建議。其實,只要稍微反芻一下,就可能足以做出清醒而明智的抉擇,從而選定專家以外的替代方案。

這項研究的領導人,美國亞特蘭大艾默立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伯恩斯教授表示,大腦這樣的運作模式,使人們在面對騙局圈套和強行推銷時,顯得脆弱而容易受傷害。這可能是造成不當行銷(mis-selling)醜聞、股市泡沫化,甚至是信貸危機的起源。

因為經理、投資顧問等銀行的高階人員,可能沒花多少時間去研究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他們只是聽從研發並推廣這些金融工具的專家所宣稱的片面之詞而已。

另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的研究,也突顯出另一種可能會使大腦對財務判斷缺乏理性的方式:

那就是大多數人都看重總收入的增加,而不是購買力的增加。舉例來說,一為通貨膨脹率為5%的情況下,增加人們2%的工資;另一為物價平穩時,減少2%的薪水。經濟學家都知道,即使後者在財務上較為可取,可是多數人還是會因錯覺而選擇了前者。

艾默立大學的研究暗示了人們對於與錢財有關的決定會有兩個自動的反應:厭倦與恐懼。所以大多數人會迫不及待想做個決定,好卸下令人心煩意亂的憂慮,才能輕鬆面對生活中其他較愉快的選擇(例如晚餐該吃些甚麼?),所以專家的意見才顯得重要。

但這項研究結果並不是建議你與財務顧問解約,自己跑去上會計速成班。因為聘請條理分明、合格且經驗豐富的顧問,其最佳理由應該是,當顧問對於風險無法充分掌握時,能提出一套補救措施。

專家的建議只是提供財務管理上有益的參考而已,他們並不沒有能力左右市場。如果一味的相信專家,後果只能說是咎由自取。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