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攝影大賽的金銀獎比較

【新唐人2009年1月8日訊】就個人薄見,前面聊了聊新唐人全球華人攝影大獎賽的三類金獎的獲獎因素,那麼有人問:為什麼這個得金獎,那個就得銀獎和銅獎?

首先是先看作品的主題立意是否符合大賽要求;是否對社會有積極的、特殊的意義;是否寓意深刻和有意境;是否真實生動等方面來考慮,當然評委們的綜合打分成績、評判理念和風格、感覺是對作品能否獲獎有一定因素,就使獲獎具有一定的機遇性,但是應該是能夠按照傳統美學原理說出道理來的。

然後再從傳統美學角度看作品的美感。一個是從構圖上看傳統美學規範的結構嚴謹程度,和利用這種構圖形式是否更好的表達了主題、使主體突出,看是否畫面平穩,是否畫面元素之間的關係正確,還要考慮構圖的多重複雜性難度,一個畫面景物之間的層次多、空間複雜多樣又有規律,說明作者的創作思維是清晰的,有能力看到景物之間的很多關係。

再有就是從攝影的光源用光上是否適合主題的表現。看景物層次的變化,看物體的質感,畫面的透視關係、立體層次感,看影調的運用所產生的意境是否符合主題。

如果多個作品在以上標準都差不多,還要看拍攝的難度和做清晰度的比較。

這就是“比”。

風光自然類銀獎《採茶》、《春耕》在主題上是很鮮明的,但是比起金獎《暖暖遠人村》來,就不如他的內容及結構豐富,。當然各有各的特色,《春耕》詩情畫意、《採茶》簡潔直白透亮。

《春耕》在構圖上採用了傳統構圖的對比關係:近大遠小、在透視對角線上產生‘點’之間的呼應,稻田多條線焦點透視在上右黃金點上,使畫面平穩有很好的透視關係。彎曲線的稻田壟給整個畫面以韻律的變化。同時主體的農夫和牛處置在下左黃金點上突出主體,只是前面的牛腳下的路略有緊迫感。遠處的地平線放在黃金分割線以上,在六分法以下,雖不是很嚴謹的傳統構圖格式,差一點點。不過感覺還好,將水田的‘面’在視覺上增大,以顯稻田的遼闊。這幅作品是在散射光線拍攝的,是南方陰雨天的環境,色彩協調乾淨,綠色調符合‘春’的主題,畫面很柔和。但是主體人物臉部不是很清爽。因為是散射光下拍攝的,畫面的感覺就不如金獎的畫面立體層次明顯和節奏感強烈,當然“比”起來也不是哪個好那個不好的問題了,各有各的意境,畢竟只設有一個金獎。

《採茶》表現上比較簡潔,在一個大的綠色面上,有很多粉紅點的人在採茶,畫面乾淨主題鮮明,光感強烈。也是清晨之即,逆光把茶園雕刻出一條條的壟溝,將景物立體化;很多的曲線在畫面上象音樂一樣迴旋,如同演奏著一曲很簡練樸實的採茶曲。山溝處接近畫面對角線,有傳統的正規構圖意識,但不是很嚴謹,加上遠處的清晨霧氣的藍色,共同給茶山畫面很好的空間透視,這幅作品從人的視覺上感覺線條分明、清爽、生動有節奏感。在一幅畫面中,線條很多的情況下如果有一條大主線嚴謹的按傳統構圖去安排就會使畫面更平穩。這幅作品有強烈的光感使畫面具有亮眼的衝擊力。

儘管有些小小的不足之處,也淡化不了渺渺的細雨春耕、和濃郁的綠茶園風光的主題意義——和金獎作品一樣,人們過著自食其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自然生活,一派鄉間人文自然風光。

銀獎作品從美學結構上比起金獎的《暖暖遠人村》來,就簡單了些,不如金獎作品嚴謹的複合結構多樣化和節奏多變化,以及層次內容豐富。

風光類銅獎也是各有各的優秀之處,山川風光各有特色,有一個共同點是和人有一定的關係,風光裡有人在就有靈氣,就有活力。人在審美中的美感有很多種,要表達風光的壯美,就要把他的氣勢表達出來,把一天中最能表現景物美的瞬間表現出來,畫面要平穩、立體、多層次、色彩美,給人以享受。這三幅銅獎作品在色彩上都能給人以美感,在結構上都是比較規範的,是來源生活高於生活的作品,在平日最能還原景物色彩或立體感的時間抓住了機會進行創作的。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