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蔡英文通电话 各界关注讨论 中共秒删文

【新唐人2016年12月03日讯】美国候任总统川普今天与中华民国总统蔡英文通电话,为自1979年台美断交以来的首次,消息一出引起各界关注及媒体讨论,唯一例外的是中共,中共官媒一片静默,连网路媒体所发新闻都遭删除。

自由时报报导,川普(Donald Trump)与蔡英文通话震撼国际,“Taiwan”这词在网路搜索热度直接飙升,不仅台湾媒体关注,国外各大媒体也纷纷以头条方式报导,效应延伸到网路世界,;反观中国无论是《央视》、《环球时报》、《新华社》、《腾讯网》等大型媒体皆无相关报导,部分网路媒体所发的新闻也瞬间秒删。

中国网路媒体《观察者网》早上8点半发出一则〈川普与蔡英文通电话系1979年以来美台领导人首次〉新闻,并附上川普推特截图,最后提到“目前中方对此并无回应”。但没多久,新闻随即遭到删除,有中国网友讽刺地说:“写太快了,通稿还没下来”。

●美国在台协会前理事主席卜睿哲认为,川普与蔡英文通电话是重大发展。技术上,川普并未打破华府与台北的非正式关系,因为他还没有入主白宫。

●曾在川普竞选阵营担任中国顾问的中国问题专家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认为,各界对此过度反应,这通电话就如同川普在选举之后所接听或拨出的许多电话一般。

白邦瑞表示,不该视这通电话为违背常态的作法,美国应和台湾密切联系,但这不表示要与北京保持距离。台湾过去几年与大陆关系也不错,美国也可以与两岸友好,零和心态是老旧的思考方式。

●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资深研究员葛来仪(Bonnie Glaser)则表示,这通电话会让中国忧心,但未必代表北京无法和川普新政府建立有效的关系。他相信,北京私下可能会向川普团队传递较为尖锐的讯息。

●“中国美国商会”则发布声明说:“这位总统当选人尚未上任,仍在一系列议题上订定立场,因此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太重视任何特定行动或评论。”
美国联邦参议员柯顿(Tom Cotton)赞许两人的通话,再度确定美国对中华土地上,唯一民主国度的承诺。

●联邦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亚太小组主席邵建隆(MattSalmon)赞许说,美国长期推动民主自由价值,对于川普向全球展示对民主价值的支持,给予掌声。

●与众议员邵建隆等,就总统当选人川普与总统蔡英文通电话发表声明,表示赞许,认为这是向全球展示美国对民主价值的支持。

●联邦众议员梅多斯(Mark Meadows)表示,川普知道和国际领袖互动是有效外交政策的重要部分,那不是“政策”,只是一通电话。

●众院共和党政策委员会主席麦塞(Luke Messer)认为,台湾是美国的重要友人,川普让全世界见到他与蔡英文对话不是错误,有些人称赞欧巴马总统和古巴残酷的共产政权接触,现在却批评川普认可台湾,实在很讽刺。

●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罗曼(Walter Lohman)表示,美台两位领袖的一通应景电话或某些政策转变,不代表现状将改变。

他说,美国的“一中政策”有必要调整,但不必放弃一中,一中是美中关系自1972年来稳定的基础,美中关系稳定为区域带来和平繁荣,美方也获得实质利益。川普执政首年应派遣部长级官员访台,以证明他没有做错。

●华府智库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史考克罗国际安全中心(Brent Scowcroft Center 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主任巴威尔(Barry Pavel)说:“此举可能有害,再等几小时看看中国反应如何,我不预期会有好的反应。”

●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亚洲专家葛来仪(Bonnie Glaser)指出,可能让中国大陆忧虑,但不见得会让北京认为无法跟川普政府维持工作关系。

●美国国家安全会议发言人洪恩(Emily Horne):“我们针对台湾海峡两岸议题行之已久的政策没有改变。”他说,“基于3个联合公报和台湾关系法,我们仍然坚定承诺‘一个中国’政策。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我们的基本利益。”

●纽约时报(NYT)报导,北京政府虽尚未立即回应,但对北京是很大的挑衅。

●路透社报导,自1979年双方断交,华府和北京建立外交关系以来,首次历史性接触。

●法新社报导,冒着和北京产生严重嫌隙的风险。

●彭博社报导,这通电话是否预示美国长久以来反对承认台湾的主权,反对双方领导人直接沟通的政策出现转变。

●“时代杂志”认为,川普打破美国数十年来外交惯例与台湾的领导人通电话,恐使中国十分恼火。

●“洛杉矶时报”(LA Times)报导,此举恐牵动美国与中国当局之间的维妙关系与敏感神经。另发出一则评论文章说,川普和他的幕僚犯了菜鸟的错误,并说中国大陆恐怕不会善罢干休。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表示,可能使中国大陆怨恨难消。

●而中共外长王毅则表示,“这只是台湾方面搞的一个小动作”,不会改变美国政府多年来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

(责任编辑:许惠安)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