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商人张謇

【新唐人2013年3月31日讯】经科举入仕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文人士子朝思暮想,并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而“状元及第”,更是科举士人的最高荣誉。因为它既能光宗耀祖,又获功名利禄。 然而,在中国近代史有这样一位读书人,他在高中状元后,毅然放弃了在官场步步高升的路,而选择了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创办实业之路,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张謇。

一八九四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多事之秋的念头,先是中日甲午一战,中国惨败收场。厚实公车上书要求变革引发了,清帝国权力斗争的危机。也恰恰是这一年,磋跌科举考场二十六年的张謇终于考中状元,被授以翰林院修撰,取得了官员的身份。但令许多人不解的是,当他高中状元之后他却选择了离开朝廷,转而投身于创办实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状元办厂堪称令人惊异之举,但对张謇而言却决非偶然。数十年在科举试场中的多次受挫,使张謇耗费了不知多少心血,同时也使其对功名利禄趋于淡泊。最后一次应试纯粹是出于孝道,其父随后病逝,更使他感到“一第之名,何补百年之恨;慰亲之望,何如侍亲之终”。由是之故,张謇对做官看得愈益轻淡。与此同时,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于岛国日本,深深刺激了张謇,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西方列强的扩张渗透,促使他毅然走上了创办实业的道路。然而无论如何,当时的张謇以状元和翰林身份而走上兴办实业之路,可谓是一种“情操”上的牺牲。从一向居于“四民之首”,而且以清高自命的封建士大夫群体中的一员,忽然转而与长期被视为“四民之末”的商人为伍,这在一般士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他本人也不是没有经过思想交锋。张謇投身实业后,仍坚持“言商仍向儒”,始终以儒商的身份出现。他强调自己兴办实业是为了筹措经费发展近代教育,即由士林出发,经过商贾又回归士林,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在道义上寻求的一种依据。

一八九五年,张謇联合数位商董开始招股办厂大生纱厂应允而生,至一八九九年大生机纱供不应求,因而大生纱厂开工后利润较为丰厚,成为站稳脚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根基。一九零一年,张謇又开始筹办通海垦牧公司,希望将濒于荒芜的海滩改造成为近代棉纺织业的原料基地。这一举措标志着张謇的实业活动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工业扩展到农业。到一九零五年夏,好不容易建成七条长堤和一部分河渠,并开垦了七千余亩土地,至一九一零年,经过整整十年的艰苦创业,通海垦牧公司也终于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农牧业公司。

一九零一至一九零七年是张謇商海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期。在此期间,他先后创立了十九家企业单位,其中大多数是以大生纱厂为轴心,直接或间接为大生纱厂服务。一九零七年,大生纱厂召开第一届股东会,决定将这十九个企业单位合并,组成通海实业公司,由张謇担任总理。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张謇又陆续投资创办银行、船栈、堆栈等十余个企业,形成了一个以纱厂为中心、实力雄厚的大生资本集团。辛亥革命后的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一年,大生资本集团在原有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张謇的商海生涯也随之达到巅峰。由于大生一、二厂的利润源源不断且极为丰厚,为张謇扩张大生资本集团提供了资金条件。一九一四年在海门开始创建大生三厂,并且拟订了建立四厂、五厂、六厂、七厂、八厂、九厂的庞大计划。六厂于一九一九年开始筹建,但不久流产。八厂在一九二零年开始筹建。至一九二四年,大生一、二、三、八四个厂的资本总额已多达七百七十余万两。

除此之外,张謇还扩充了其他实业,尤其是在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成效显着。一九一八年开始筹办淮海银行,次年十一月正式营业;所办大达轮船公司先后自置江轮七艘,航行沪扬、沪海两条航线;另外,张謇还创办或协助创建了大昌纸厂、通燧火柴厂以及许多服务性的企业单位;盐垦企业系统在这一时期也获得空前发展,到一九二零年,先后成立了十余个盐垦公司。实业巅峰时期的张謇,身兼多个大公司的董事长、总理等要职,俨然成为近代中国实业界的泰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企业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渗透与扩张,从而对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张謇急于建立庞大的企业体系,投资领域过于宽泛,其结果不仅影响了大生纱厂的正常生产,还导致整个大生资本集团的恶性信用膨胀。由于一直找不到解除困境的良策,整个大生资本集团的亏损越来越严重。到一九二五年,仅大生一厂的债务就已高达九百余万两,大约是其资本总额的百分之二百六十。是年七月,上海方面的中国、交通、金城、上海四行和永丰、永聚钱庄组成债权人团,全部接办了大生各厂,大生企业系统实际上已宣告破产,一九二六年,张謇在南通与世长辞。尽管如此,他用毕生精力创建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福利事业的精神,却广受后人的好评和敬佩。一九二九年胡适曾为《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作序,称赞张謇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做了三十年的改革开路先锋,造福于一方,影响于全国,张謇的商海生涯,已载入中国近代史的史册。

文章来源:《新三才网》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