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现恐慌性抛售 碧桂园及房地产指数均暴跌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8月14日讯】深陷财务危机的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碧桂园,周一股价急挫18.36%,连带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房企股票普遍下跌,当日恒生中国房地产指数也大跌4.6%,引发震惊和愤怒。有企业家直斥房企暴雷是系统性问题,最终却是让老百姓买单。

股市恐慌性抛售碧桂园为首的房企股价暴跌

本周一(8月14日),香港交易所开盘后,碧桂园股价一路下跌,至收盘时已暴跌18.36%,每股收于港币0.8元,创下历史新低,其成交金额高达12亿元。据统计,本月内,碧桂园股价跌幅已接近 50%。

与此同时,碧桂园的姐妹企业“碧桂园服务”收盘时也重挫9.65%,收于6.74元,成交金额达1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称,碧桂园和碧桂园服务的股价双双急挫的同时,成交金额却急增,这反映出相关股票正遭受市场的恐慌性抛售

受碧桂园股价暴跌的拖累,在香港上市的其它中国房产股周一也大幅下跌。其中,富力地产、中国金茂下跌逾8%,佳兆业集团下跌逾6%。恒生中国大陆房地产指数当日也大跌4.6%。

此外,碧桂园的离岸债券价格也走低。其中,一支碧桂园2031年1月到期的债券,在周一上午的交易价格仅为6.071美分。

在中国,A股主要指数8月14日早盘也集体跳水,午后跌幅开始收窄。最终,沪指收跌约0.3%;创业板指收跌约1%。沪深两市成交量则保持萎靡,成交额不到7500亿元。北向资金净卖出超40亿元,为连续6个交易日净卖出。

路透社的报导分析称,碧桂园曾被认为是中国房财务状况“较为稳健”的房地产开发商,该公司如今的困境,或将产生寒蝉效应,加剧市场担忧,进一步抑制中国房地产行业和整体经济的短期复苏的前景。

碧桂园财务危机引发外界的担忧与愤怒

此前,碧桂园公开承认公司遭遇“成立以来最大困难”,并于本月12日晚间宣布,其11支境内公司债券自14日起停止交易,复牌时间则有待另行确定。

财新网14日披露,碧桂园所发行的私募债“16碧园05”计划展期3年,到期只付利息无现金首付,到期后第一个月至第三个月将分别支付2%的债券本金。此后,碧桂园将在到期后第12个月、24个月及30个月,即于2024年9月、2025年9月及2026年9月分别支付10%、15%和25%的本金,最后44%的到期本金将在2026年9月支付。

曾经被视为中国房企“模范生”的碧桂园,如今已成为了投资者眼中的“定时炸弹”。悲观、震惊与愤怒的情绪,不仅在股市上反映出来,同时也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快速蔓延。

有网友在相关消息下留言质问:“房子几乎都没完工,购房者给开发商的钱都去哪儿了?”

中国前记者郭国松则评论道:“又一个房地产巨头大厦将倾的节奏”,“恒大倒了,下一个会是碧桂园吗?”

实名认证为深圳网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孙国瑜,在其社交媒体账户上发帖评论道,“这些地产豪强,个人都赚得盆满钵肥,公司则亏得一塌糊涂,钱袋子是自己的,烂摊子是政府的!”他还写到,“系统性问题,老百姓买单”。

“地产行业的严冬已经来临,”陕西网友安广禄写道,“就看谁能熬过这个夏天里的冬天。”

曾经连续6年在中国大陆销售业绩第一的碧桂园,在8月7日未能按时支付两笔美元债券票息的消息传出后,该公司的财务危机迅速浮现。

上周五(8月11日),碧桂园发布道歉函,承认公司正面临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正从多方面全力自救。当晚,该公司即宣布旗下的11只债券在星期一停牌,涉及资金逾160亿元,此举被外界视为该公司正寻求债务重组的信号,进一步加剧市场担忧。

有分析人士对媒体表示,以碧桂园的体量和今天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的现状,若该公司迟迟无法解除财务危机,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震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将超越早已深陷债务陷阱的恒大。

有海外华文媒体发表的专栏文章分析称,碧桂园的危机将对中国房地产行业和金融系统带来连锁反应。例如:碧桂园有3万3207家合作供应商和7万名员工,碧桂园一旦“倒下”,这些企业必然蒙受损失,7万员工也将面临失业。

此外据“第一财经”统计,碧桂园目前的未交付房源大约为90万套。如果碧桂园无法正常运营,意味着会有90多万业主家庭的资产受到影响。

财新网的报导则分析指出:在不考虑债务的情况下,碧桂园若要在今年完成各项目的“保交楼”,月均销售额至少要在220亿元以上。而今年7月份,碧桂园的销售金额仅有121亿元。

据彭博社估算,截至去年年底,碧桂园累计债务已高达1.4万亿元人民币。这些债务一旦违约,将波及一大批基金和银行。

路透社的报导则指出,9月份是碧桂园的偿债高峰期——将有超过90亿元人民币的在岸债券到期需要偿还。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在接受香港电台采访时分析说,碧桂园出现债务违约的机会高,“爆雷只是时间问题”。

在互联网社交上,一些中国的经济学家开始呼吁当局“救市”,以守住金融风险和民生底线。然而,众多中国网友却认为,如果政府肯出钱,也应该用于“保交楼”,而不是拿钱去救一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公司。

(网页截图)

(记者黎明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林清)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