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券”慈心义举 获命运之神青睐

文/宋宝蓝

如果把人生当成剧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真人秀。纵使换了时空,变了场景,改了角色,但有时候剧情也没有多大的改变。有一种典型例证,我们称之为“焚券”。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为残疾表妹着想的;有焚房券还屋的;也有父烧子债券安民心的。这些都是命运之神青睐的剧本,曾在很多朝代上演过。

为残疾表妹着想 焚房券还屋

唐朝时期,孙泰的姨母临死之前,将二个女儿托付给他,说:“长女瞎了一只眼睛,你可以娶次女为妻。”姨母死后,孙泰将姨母的次女嫁了出去,而娶了长女。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娶个健康的妻子不是更好吗?孙泰说:“她的眼睛已经瞎了一只,除了嫁给我,还能嫁给谁?”

有一回,他买回一个老旧的铁灯台。当打磨清洗干净后,孙泰发现那是一只银灯。于是把银灯还给了卖主。

对于很多人来讲,能拥有一座别墅,也是一桩人生幸事。然而,孙泰对待身外之物,却另有其道。中和年间,他曾用二百缗钱购买了一座别墅,并交付了一半价钱。

事后,他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搬进新别墅中。两个月后,孙泰回来了,将剩下的房款交给了房主,让原房主搬到别处。这时,他看到一个老妇突然哀声痛哭起来,忙问她何故。老妇说她曾在这座别墅里侍奉过公婆。没想到子孙不肖,把别墅卖了。因此心感悲伤。孙泰为免她伤心,托辞说:“我刚收到京师文书,已被另授官职,不能住在这里了,这栋房子暂且由你的儿子掌管吧。”

孙泰取出购房券,当场烧毁了。也没有向老妇索回那笔房款。站在今人利益的层面,很难想像当事人的心境,但如果站在永恒的生命角度去看,人间的富贵财富皆如过眼烟云,瞬间消散。

当孙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钱财被人夺去时,还能泰然处之,难舍能舍时,彰显生命的高贵本色。

仁心怜贫民 尽销债券

明朝天启年间,溧阳县令南原一向乐善好施。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南原放米几千石,借贷给贫穷饥饿的乡民,他的粮仓一时间全部放空了。而他自己也只能吃些稀粥度日。

到了次年秋天,有人劝他向贫民讨债。他说:“贫穷的百姓艰难地度过大饥荒,如今稍微缓过来,就去逼其还债,我实在不忍心。”于是取出所有的债券,当场都销毁了。

中国民间百姓常说“祖上积德”。祖上积下大德,后代子孙可享高官厚禄,或取得功名。后来他的曾孙兰枝高中榜眼(进士第二名,仅次于状元),元孙端书高中探花(进士第三名)。

子常借贷 父烧债券安民心

南朝宋官员顾觊之(392年~467年)曾担任山阴县令。他处理政务化繁为简,很有成效,将一个县治理得有声有色,因此平日没有太多的事。

他的第三子顾绰积累了很多财富,乡里百姓每遇到难关,就找他借贷,因此不少人欠下顾绰的债务。顾觊之屡次劝说,却屡禁不止。

后来,顾觊之要到吴郡做官,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把其子收藏的一大橱债券全都烧毁了,并告诉远近百姓:“你们欠三郎的债,都不用还了。所有的债券都烧毁了。”

顾觊之认为,人的一生都已注定好了,不是人为的因素所能改变。人只能恭敬安分地做人,守住自身的道德,相信天命安排的运程。但是一些愚笨的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一味地胡乱祈求好运,不注重修身养德,终究不是正道,所作所为只不过徒劳罢了,而且对于成败得失也没有帮助。他将这些想法告诉侄儿顾愿,叫他写了一篇《定命论》。

他去世后,朝廷追赠镇军将军,赐其谥号“简子”。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像,对他的赞语曰:“落落自异,不阿幸臣;伟仁同调,高步后尘。”

参考资料:
《唐摭言》卷四
《宋书·顾觊之传》
《富室珍言》@*#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莉)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