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 送灶神过小年 如何祀灶神招福?

作者:容乃加

尾牙过后到了的重要年俗就是送灶神。黄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交二十四日前后,过年味儿浓厚了,祭祀灶神、送灶神回天庭,鞭炮声震响,古代俗称“过小年”或“小年下”。宋代时称黄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是“交年”。

祭祀灶神是久远的传统

祭祀灶神是一个久远的中华文化传统,从上古流传下来。周代的礼仪,在孟冬之月、岁末的腊祭要祭祀“先祖五祀”,灶神就是其中五祀之一。(见《礼记•月令》)“五祀”指祀门、户、中霤(房室的中央)、灶、行(道路)等五神。“黄羊祀灶”是汉代的作法,后来延续到清朝宫中还保有这种礼仪。

祭祀灶神。(梁淑菁/大纪元)

先代风土志记载唐、宋两代的祭祀灶神的风俗非常近似,而且大部分礼俗流传到今天[1]。当时诵经、备酒果祭祀,准备灶马来送灶神,还点亮“灶灯”。唐人效古风是在岁末年夜祀灶送神。北宋时风俗称“二十四日交年”,就是说在腊月二十四日这一天进入新旧年交替的年关了,就在这一天祀灶送神。

清代时民间祀灶用了很多的糖果,例如南糖、关东糖、糖饼、瓜糖、麻饼(见《燕京岁时记》、《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送神当天燃放很多的鞭炮,俗谓“小年下”。

祀灶神少不了“甜”糖。(Enshuritsu 3 percent/Wikimedia Commons)

怎样祀神招福

传说灶神在这一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各户人家的善恶功过,所以家家户户都要“考绩”。从古到今,“祀灶”的祭品中少不了酒糟、糖果等等甜点。现代的风俗常用甜汤圆,都说是要“醉司命(*灶神)”、给灶神甜甜嘴。意在于祈望灶神为自家向天帝多美言几句,期待来年得好运。

其实,这只是凡人的心愿,神佛当然不可能被酒糟、甜点“收买”,若是这样,神也神不了了!家家户户有神明在看着,你真正做好人、做好事,凡事先为人着想,神看在眼里都为你的“超凡”而高兴,你不请祂自来,而且会福祐你的家庭,汉代时灶神显像让阴子方看见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清 黄钺《画龢丰协象》第五幅《黄羊祀灶》,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汉宣帝时有阴氏一家非常虔诚祀神。这家人的儿子阴子方事亲至孝,而且是个乐善好施的大慈善家。某一年岁末大祭的腊日,阴子方在清晨炊煮时看到了灶神显像。阴子方非常欣喜,拜谢神恩。此时家中有黄羊,他就用黄羊祭祀灶神[2]。

从灶神显像以后,阴子方的财富和田产都急速增殖,累积成了百万大富,有田七百顷,拥有的车舆、马匹、仆人之多,如一诸侯国君。仁孝慈善的阴子方教育家族富而不奢、温顺恭敬,不仅止于自己受益,还福荫后代,繁昌显达封侯。[3]阴子方的孙子阴识执金吾、受封为原鹿侯,阴兴受封为鲖阳侯,阴家出了光烈皇后--阴识的妹妹、阴丽华。

中国古人历来敬天信神,崇敬的诚意感应天地的事迹也充满史册。阴子方的黄羊祀灶的历史故事,也告诉了现代人要怎样敬神祀神。以慈悲心待人接物,善行招福,行善之家得有余庆,福荫子孙,无求而自得,不就是普天之下亘古不易的道理吗?!

-注-

[1] 唐人的《辇下岁时记》记载“祭灶”如下:“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谓之醉司命,夜于灶里点灯谓之照虚耗。”
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备)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 ”

[2]《太平御览.兽部十六》引“《古今注》说:狗一名黄羊。”

[3] 事见 《后汉书.樊宏 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彊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东观汉记.阴兴》也有类似记载。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