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面临转型 中国体育未来引思考

【新唐人2016年07月18日讯】奥运前夕,“体育制度”再度引发关注。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种种弊端,也让人们“开始思考”,中国体育的转型之路。

精良的设备,充满童趣、色彩丰富的环境布置,耐心友善的老师,还有欢乐的孩子们。

这种在西方社会常见的儿童体育馆,在中国却十分罕见。而现在,它们正以私人经营的方式在一些城市悄然出现。

人们意识到,中国体育所采用的举国体制,以金牌至上,虽然在很多国际赛事中获得金牌,然而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体操部主任王同洁(音译):“原来培养的孩子就是教练要我练,国家要我练,然后人家让我练,那是很被动的。”

很多孩子很小就离开家人,在严酷的条件下,日复一日的训练。他们没有童年,没有亲情,也没有正常的学业,当然也没有体育技能之外的生存能力。

因此,当人们看到报导称,曾经的世界冠军退役后或者卖奖牌求生,或者街头卖艺时,都为他们感到唏嘘不已。

此外,举国体育制度,也使得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脱节。中国,每年大约有7千人参加全国体操大赛,多是专业运动员。而在美国,有将近15万不同水平的体操运动员参加全国大赛。

私人体育馆学生家长于志强(音译):“我们学校教育里面体育课的分量不是很重。然后呢,作为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呢,实际上玩耍的机会也是很少的。”

在有关中国体育制度如何转型的讨论中,有的提案希望把中国现在的体校转变成教育机构。使运动员们除了体育训练之外,还能获得正常的学术教育。

这或许可以为运动员们提供更多的出路,也让更多热爱体育的孩子有勇气选择走体育之路。

新唐人记者周琪综合报导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