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週刊】第492期(2015/9/12)

Facebook

【新唐人2015年09月13日訊】【新聞週刊】第492期(2015/9/12)

提要

難民危機 歐洲各國態度各異

難民潮來襲 英法加大打擊ISIL力度

平凡與榮耀 英國女王創在位最長紀錄

中國股市有內鬼?

專訪前中國高院法官謝衛東(1)談中國法制

難民危機 歐洲各國態度各異

過去的一週,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五味雜陳的一週。而歐洲各個國家的元首,對歐盟,對各國的民眾,都是如此。迎接難民,是道義的選擇,還是給恐怖份子可乘之機?是犧牲本國民眾的福祉,還是為將來的繁榮提供新的動力?在這場官場現形記中,眾人表演者,也許只有時間,能給我們最終的答案。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中東和非洲人們的眼中,今日之歐洲代表的是希望之島,一個穩固的天堂。這應該是值得我們驕傲的,而不是讓我們去害怕的。」

9月9日,歐洲議會議員們齊聚斯特拉斯堡,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語重心長,希望各國緊急分攤總共16萬難民。分配的數額,依照GDP、人口數量、失業率和已處理的避難申請人數決定。這樣的計算結果,就是德法西班牙挑大樑,分別是四萬,三萬一千,和近二萬。其他國家分擔約七萬。

德國,是對此計劃毫無保留的支持的國家之一。事實上9月5-6日那個週末前後,德國邊界大開,已經吸納了四萬難民。

今年年初以來,德國接收的難民人數已經超過80萬,是2014年數字的4倍。德國總理默克爾豪氣萬千,她說「對於受政治迫害的人來說,獲得避難的基本權利沒有上限。」而且,這一說法「也適用於那些從內戰的地獄來到我們這裡的難民們」。德國聯邦副總理、社民黨主席加布裡爾(Sigmar Gabriel),把這個數額具體成:「德國今後幾年內應該有能力每年接收安置至少50萬難民。」同樣,她也沒有給這個「幾年」設置上限。

但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等新近加入歐盟的中歐和東歐國家都不願意接受歐盟分配的難民數額。

匈牙利總理奧班:「匈牙利想不想改變目前的狀態,想不想因為甚麼移民政策改變現在的文化及民族成分……如果匈牙利人覺得我們現在這樣挺好,那麼沒有人有權利強迫我們改變,然後和一大群正在膨脹的穆斯林人權居住在一起。沒有人有權利命令我們這麼做。」

目前,匈牙利依舊忙著在它和塞爾維亞的邊界,也就是難民進入中、西歐的入口,修繕鐵絲網。奧班甚至警告說,從下週開始非法越境進入匈牙利的人將被逮捕。

難民的目標主要是德國、瑞典。不光是因為那裏生活條件相對優越。更因為那裏對難民更加寬容的政策。比如瑞典會給難民辦法長期居留許可,難民也更容易將自己的家屬接到瑞典。因此難民從德國過境丹麥前往瑞典時,拒絕下火車,因為擔心丹麥警察強迫他們在丹麥申請庇護。丹麥鐵路局在警察要求下甚至一度封閉了與德國相聯結的鐵路。一天後,鐵路通了,輪渡卻依然對步行者封鎖。

歐洲議會自由民主黨主席費爾霍夫施塔特:「難民危機是歐盟共同的責任,這才是目前的問題所在。有些國家正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比如德國,慕尼黑在5天之內就接受了2萬難民。有些國家卻說,做同樣的事情我們需要5年時間。」

費爾霍夫施塔特這裡說的,是與歐盟大部分國家隔海相望的英國。卡麥隆承諾在未來5年裡接受2萬難民。即便是如此保守的態度,卡麥隆在英國議會和民間依舊保守詬病。

英國獨立黨議員戴安•詹姆斯:「給移民的福利不應該讓歐盟公民承受損失,特別是那些有可能是恐怖份子的人,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可以不受阻礙、不受檢查的來到歐盟。」

許多對如此想難民開放的擔心正源於此。一位伊斯蘭國成員向美國承認,已經有4,000伊斯蘭國成員扮成難民潛入歐洲。

慈善組織義工Lliana Bird:「英國人感覺很生氣,因為我們的政府和很多媒體的行為,並不能代表他們的意願。我想這些(捐贈物品)證明了這一點。」

難民們還在源源不斷的踏著他們的冒險之路﹔匈牙利邊境的鐵絲欄依舊馬不停蹄的建造著;各種捐助一撥一撥的送到最前沿。而關於這一撥危機的探討,也不會就此停止。所幸德國和法國已經意識到要從源頭上解決難民問題。他們已經承諾增派兵力打擊敘利亞的伊斯蘭國。

撰稿:曉燕

剪輯:吳慧真

難民潮來襲 英法加大打擊ISIL力度

在過去一週裏,歐洲各國都在忙於應付來自敘利亞的難民潮。聯合國希望歐盟國家能夠接受20萬難民,但如果敘利亞局勢繼續惡化,湧入歐洲的難民數量將遠不止這個數字。在嚴峻的形勢下,英法等國相繼在上週宣佈,將考慮加大打擊ISIL的範圍和力度,希望從根本上解決難民問題。

週一,英國首相卡梅倫證實,英國無人機在敘利亞擊斃了3名「伊斯蘭國」ISIL的武裝分子,其中兩人是英國公民。卡梅倫強調,此次空襲屬於「自衛行動」,因有證據顯示被炸死的武裝分子正在策劃針對英國的恐怖襲擊,包括企圖暗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英國首相卡梅倫:「英國人朱奈德•侯賽因與利亞汗的基地在敘利亞,他們積極參與招募ISIL同情者的工作,尋找對西方下手機會,策動兇殘野蠻的攻擊,在英國本地,主導策劃一系列恐怖攻擊。」

被英國空軍無人機炸死的21歲利亞汗(Reyaad Khan),來自卡地夫(Cardiff),在校成績優異,但被IS洗腦吸收後前往敘利亞。和利亞汗同時在空襲中被炸死的阿敏(Ruhul Amin)現年26歲,來自蘇格蘭的阿伯丁(Aberdeen)。這是英國空軍首次在敘利亞採取空襲行動。目前英國國會尚未授權向敘利亞主動展開攻擊,但《星期日泰晤士報》引述資深官員的話稱,卡梅倫希望國會在10月初進行表決,為空襲敘利亞境內的ISIL武裝分子鋪路。多位英國內閣成員也在上一週表示,要徹底解決歐洲的難民危機,必須直接針對敘利亞下手。

英國內政大臣梅伊:「長期解決敘利亞問題的唯一途徑是在政治層面結束衝突。為此必須除去阿薩德的殘忍暴政,以及思想扭曲野蠻、濫用暴力的伊斯蘭國恐怖份子。」

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要解決那些在人道主義災難中從事走私和謀殺的犯罪團夥,我們當然得從根源著手,那就是邪惡的阿薩德政權和ISIL恐怖份子。我們需要制定一個完備的計劃以贏得敘利亞的穩定和和平。」

除英國外,澳大利亞總理艾伯特也在週三宣佈,將空襲伊斯蘭國的範圍從伊拉克擴大到敘利亞境內,同時收容來自敘利亞的12,000名難民。法國總統奥朗德則表示,法國空軍已經做好準備,隨時可以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組織發動空襲。

法國總統奥朗德:「我已經請國防部長從明天開始,在敘利亞上空派偵察機進行偵察,便於我們自主決定是否向ISIL發動空襲。」

此前,法國僅針對「伊拉克」境內的ISIL組織進行空襲。但在難民危機的壓力下,法國開始考慮轉變立場,對「敘利亞」境內的ISIL展開空襲。不過「歐蘭德」仍然強調,法國不會參與敘利亞的地面戰爭。

另一方面,俄羅斯則再次表態支持阿薩德政權。外長拉夫羅夫週四說,俄羅斯已經向「敘利亞」政府軍增運武器設備和救援物資。美國國務卿克裏對此警告,俄羅斯加強對敘利亞的軍事干預,是在「煽動暴力」。北約官員也表示,俄羅斯此舉是將敘利亞局勢複雜化,增加聯合國通過政治途徑解決敘利亞問題的難度。

白宮在週四宣佈,美國將接納至少1萬名敘利亞難民。面對愈演愈烈的難民危機,敘利亞局勢對歐洲和美國已不再僅僅是反恐和外交事務,而是關係國內民生和社會穩定的切膚之痛。如果世界無法讓敘利亞民眾看到國家結束人道主義災難的希望,這波二戰以後最大難民潮的規模和影響,或許將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

撰稿:于淼

剪輯:張琳

平凡與榮耀 英國女王創在位最長紀錄

9月9號,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打破了維多利亞女王創下的在位63年零216天的記錄,成為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也是最年長的君主。全英國上下熱情歡慶,女王本人卻選擇低調度過,她認為這一切都是機緣所致,不是刻意追求而來。不過,這位英國和15個英聯邦國家的君主,始終恪盡職守,創下了不止一項英國王室記錄。

9月9號下午5點半,女王度過89歲生日,成為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也是最年長的君主。

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敲響鐘聲,慶祝這一時刻。

英國皇家「貝爾法斯特號」戰艦鳴放4響禮炮。皇室船隊裝飾一新,在泰晤士河巡遊。

英國王室公布了女王的官方照片。女王端坐在白金漢宮私人接見室,正在批閱政府文件。

英國首相卡梅倫代表國會向女王表示祝賀和感謝。

英國首相卡梅倫:「我想我們今天應該暫停一下,代表全國慶賀這一歷史時刻,感謝女王陛下60多年來,對本國做出的卓越貢獻。」

英聯邦國家澳大利亞也舉行慶祝活動,表達對女王的敬意和祝賀。

澳大利亞總督彼得•約翰•科斯格羅夫爵士:「我們很榮幸,澳大利亞有一個穩定而優秀的政體。我認為伊麗莎白女王陛下的長期在位為這裡的穩定樹立了典範。」

1952年2月6日,25歲的伊麗莎白繼承父親喬治六世的王位,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七位女王,也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5個英聯邦國家的君主。

在位63年來,女王恪盡職守,履行君主義務,進行過265次正式出訪,訪問過116個國家,是出訪最多的君主。

除了在公眾場合露面,伊麗莎白女王的頭像也出現在英國和英聯邦國家的錢幣上。

9月1號,為慶賀女王在位63年,英國皇家鑄幣廠特別發行了一枚紀念幣。

英國民眾也對女王的成就感到驕傲。

倫敦居民 James Wheeler:「這個記錄很棒。是非常棒的連續在位記錄,我想大家今天都很開心。」

倫敦居民LENA LARA:「我想這是整個王室的像徵。令人驚喜,她在位這麼久。我想代表了國家和人民的驕傲,成就非凡。」

不過,對女王來說,這一切都不是刻意追求所能達到的。就像她的繼位一樣,如果不是她的伯父愛德華八世放棄王位,她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女王。而她在位時間長,也不過是因為父親喬治六世去世的早。

當公眾為她慶賀的時候,女王嚮往常一樣低調出席活動,前往蘇格蘭參加鐵路新幹線的啟用儀式。

她藉此機會表達對各界的感謝。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不可避免,漫長的人生將經歷許多關鍵時刻,我的人生也不例外。感謝諸位,感謝國內及海外的民眾,感謝大家的善意和盛情。」

作為萬眾矚目的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和丈夫愛丁堡公爵還創造了最長的王室婚姻記錄,他們即將迎來第68個結婚紀念日。

未來的每一天,都會留下新的記錄。

撰稿:易聞

剪輯:張琳

中國股市有內鬼?

近期,中國股市大跌、人民幣匯率重貶,多項經濟數據不佳,引發全球擔憂。9月9號開始,連續三天在大連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中國股市成了必然的熱門話題,中共總理李克強承認,中國經濟確實遭遇困難。那麼,在過去這段時間,一方面,「國家隊」出動搶救頹廢的股市,一方面,公安出動「暴力救市」。現在外界都在觀望,究竟國家隊救出了甚麼樣的成果,公安介入又是要抓哪些人?

最近中國最大的券商中信證券捲入內幕交易被查事件持續發酵。幾個月前,中信證券還是所謂的「救市主力軍」,「護盤」動作之大可以用「瘋狂」兩個字形容。

大陸A股,自6月中下旬暴跌。在北京當局呼籲「救市」下,中信證券旗下僅4家營業部,就纍計買入過千億。

到了7月底,「劇情」開始反轉。多個證券賬戶被強制暫停交易3個月,它們被認為是A股暴跌的「內鬼」。其中最「惹眼」的是上海司度貿易,其背後是國際對沖基金Citadel,而中信證券下屬的中信聯創,也曾是司度股東。

8月底,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徐剛等8人,因涉嫌內幕交易,被中共公安帶走調查。

大陸《時代週報》9月8號披露,中信證券暗渡陳倉。由於「國家隊」主要通過中信證券的營業部操作,因此中信證券,完整掌握操作數據,中信的高管就涉嫌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內幕交易獲利。

不過他們頂風冒險,動機何在?中信內部人士對《時代週報》說,「很難相信徐剛是為了個人利益」。而多家外媒認為,中信8人涉案,恐非個人行為。徐剛的頂頭上司,是中信證券副董事長劉樂飛。劉樂飛的父親,是中共政治局常委劉雲山。

中國問題獨立評論員李善鑒:「其實就是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個人牟利。另外一種可能,如果說某些人有意要造成問題的話,是不是說這些做法就讓救市失利,延續原來股災造成的問題。這個事情是很有可能的。特別現在提到中信證券幾個主要部門的負責人都在涉及。」

北京《國情內參》首席研究員鞏勝利:「中信證券本來也是紅色資本家開的,但是現在有一點不同了,它挑戰的是中金、還有更高層的,我想它可能還是比較麻煩的。中信公司的證券方面,幾乎是稱霸了中國,甚至中國政券在海外的機構也是它最領先,你跨越了這些壟斷霸頭,你的風險就一定來了。」

有專家認為,這輪股災波及面如此巨大,原因之一是今年初,中宣部動用所有宣傳機器,鼓吹「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牛市」已經到來,「A股上萬點不是夢,並且將持續很長時間」。不少散戶激動增持、新股民跑步入場,結果立刻被血洗套牢,而掌管宣傳領域的,正是江派常委劉雲山。

謝田:「實際上基本上中國的金融界,都被中共太子黨,紅二代、官二代,既得利益集團控制,他們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執行者。中國的媒體也被這些人操縱,所以中國的股市真是一個圈錢的機器,把中國上億中小股民給吸進去了。」

官方微信透露,中信證券還至少聯手三家著名國際對沖基金,做空A股,而外資湧入的兩大途徑,是通過貿易和地下錢莊。

有消息指,劉樂飛幕後運作中信證券、配資機構等套利,再把包括腐敗收入在內的非正當獲利,通過各種管道漂白成美元離開中國。

中國問題獨立評論員李善鑒:「這裡邊不可避免的要牽扯劉樂飛背後代表了甚麼勢力。劉樂飛是劉雲山的兒子嘛。特別是股市在推高的時候,劉雲山作為整個中國宣傳部門的大佬,他控制的宣傳部門起了甚麼作用,這個地方往後延伸,背後巨大的勢力隱隱約約就可以浮現出來。」

中信「國家隊」假救市,暗中大賺救市資金,同時製造金融動盪。業界預計,中信證券不會被重組,但可能被從行業籠統位置撤下,並且高層將被大洗牌。而今年7月股災後,劉樂飛已經辭去新華保險3個職務,引起外界諸多猜測。

綜合:黃千容

剪輯:黃千容

專訪前中國高院法官謝衛東(1)談中國法制

在加拿大多倫多定居的前中國最高法院法官謝衛東接受本臺專訪,介紹了他如何從律師到法官,親身經歷了中國司法系統的實質運作,看清了中國沒有任何法治,而辭職的歷程。 他還分析了中國和中國民眾的現狀,表示中國要想改變現狀,必須從根子上解決共產黨一黨統治的問題,中華民族才會重現希望。下面我們來看專訪系列1,謝衛東講述他的職業生涯中的經歷的幾件事情。

前中國最高法院法官謝衛東1984年大學畢業一腔熱血想從事律師這一職業,進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其中的親身經歷讓他開始思考中國的法治問題。

請看視頻。

謝衛東也表示,中國完全沒有法治,而是人治,因此中國人包括高官在內沒有法律的保障,人人都是受害者。要改變這種狀況,那就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他也支持兩億多民眾退出中共黨團隊。

下一期節目謝衛東會繼續介紹他擔任最高法院法官期間的經歷,說明中國的司法系統具體如何操作。

新唐人記者朱峰多倫多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