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万亿美元的问题 最大的风险在中国?

【新唐人2014年6月21日讯】(新唐人记者刘旋综合报导)近日,据巴塞尔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的一份报告,统计了全球经济风险,尤其是影子银行资金规模增至数据。德国媒体发表文章称,71万亿美元的问题,最大风险在中国。

《南德意志报》的一篇题为“71万亿美元的问题”文章说,据巴塞尔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仅在2011年到2012年期间,影子银行的资金规模已增至71万亿美元,增幅为8.1%。而10年前,其资金规模才260亿美元。

文章指,大的金融投资者、资金管理者、对冲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都加入银行业务。矛盾的是,正是那些试图稳定金融市场的法规促进了其发展。新的自有资本规则和法律迫使银行放弃风险业务,采取更好的防范措施。而银行退出之处,影子银行就来填补。

文章援引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指出,如果影子银行太大或者过于盘枝错节,那么就会带来危险,因其面对的风险无法再被孤立看待。

文章继续指出,最大的风险因素尤其在中国。按照穆迪的数据,中国的影子银行资金规模两年内增加了67%。

《网易财经》报导称,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只要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这是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展室主任易宪容给出如此定义。按此定义,2011年上半年,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规模约有3.6万亿元。据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2013年估计,其规模达到8.2万亿元人民币(合1.3万亿美元)。

不过许多分析师表示,真实数字要高得多。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估计,中国影子银行业规模为2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称,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指银行理财部门中典型的业务和产品,特别是贷款池、委托贷款项目、银信合作的贷款类理财产品。”

该研究所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微博)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银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为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据报导,在中国的市场现实中,影子银行主要涵盖了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其中,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是“银信合作”,银信合作的信托方式属于直接融资,筹资人直接从融资方吸取资金,不会通过银行系统产生派生存款,这样就降低了货币供应的增速。

同时,银行通过银信合作将资本移出表外,“减少”了资本要求,并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和资本监管要求。另外,信托公司资金大量投向各级政府基建项目,形成集中度风险和政府融资平台违约风险。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6个月银信合作产品较2009年前6个月增加2.37万亿元的规模,这使得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失效,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的创新方式释放出了大量的资金。尽管2011年银信合作产品的资金总量在减少,但其仍是“影子银行”中最大的资金释放来源。

外界分析称,这几年,“影子银行”让中国人明白了几件事:通胀究竟是多少?存款的合理价格究竟是多少?长期以来,中国的真实利率为负,导致了大量烂投资、产能过剩、地产泡沫和环境污染。《网易财经》指,任何资产的市盈率都是市场利率的倒数。注意,不要看官方利率。

而且它还恶化了社会不公,因为穷人无法用低利率从银行借到钱。“影子银行”教育了人们:在通胀高企,市场利率远远高于官方利率的情况下,股市不可能不跌。

分析指出,“影子银行”一直在挑战中共当局:不管理财产品的最终发行者是银行,还是第三方机构,银行只要代销了它,就承担着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存款保险制度——如果引进的话——应该覆盖理财产品。即使不覆盖,银行也脱不了干系。世界上理财产品千万种,银行为什么选择了代销某些产品,而不是其它产品?

“影子银行”的发展,迫使传统银行竞争各方面越来越剧烈。由于中国人没有平等的“融资权”,它往往是弱势群体(小企业和低收入消费者)的唯一融资手段。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