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并购真相:2.8亿能搞定 执意出65亿

【新唐人2014年5月2日讯】(新唐人记者唐迪综合报导)今年4月17日晚,中共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消息称,华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调查。4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免去宋林的各项领导职务。海内外媒体则锲而不舍地追问宋林背后的大老虎究竟是谁?日前,有大陆媒体详细报导了宋林2010年执掌华润电力董事长时,经手的一起交易金额高达79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山西煤矿收购案,揭发了宋林如何把持华润电力,以65亿的高价并购了原本仅花2.8亿就能搞定的三座煤矿的详细内情。

据大陆《21世纪网》报导,2010年5月,华润电力以79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太原华润山西金业集团80%的股权,每吨收购价达3872元人民币,远远高于其他收购项目的价格。高达79亿元的交易价格很快就成为外界质疑的焦点。而公开的资料显示,从2003年末华润电力港股上市到2010年7月,宋林一直是华润电力的董事长。

据报导,华润电力收购金业集团资产包的时候,恰逢山西省煤矿整合时期,根据山西省政府83号文和187号文规定:被兼并重组煤矿在187号令实施前(2006年2月28日)按规定缴纳了价款,直接转让采矿权时,兼并重组企业应向其退还剩余资源量(不含未核定价款的资源量)的价款,并按原价款标准的100%给予经济补偿。

资料显示,在上述三个矿中,2002年金业集团从其他企业手中获得原相煤矿探矿权,其后于2004年将探矿权转为采矿权,评估价格为9075.56万元;2003年,金业集团从山西省国土部门取得中社煤矿探矿权,评估后的出让价款为4589.76万元,截至评估基准日,该出让价款中尚有2749.76万元尚未缴纳;2003年7月,金业集团获得红崖头矿探矿权,评估后出让价款为337.72万元。则上述三个矿相关采矿、探矿证的合计获得成本约为1.4亿元。

与此同时,央企身份的华润电力实际上已经从山西省政府方面,获得了整合相关煤矿的批复。根据记者手中一份华润电力致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的说明:山东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于2010年7月2日,以晋煤重组办发(2010)43号文批复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主体兼并重组整合古交市10座煤矿。2010年9月6日,该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批复同意华润电力授权太原华润控股金业集团古交煤矿。

这意味着,已经获得有关部门批复的华润电力在整合过程中,无疑有资格按照山西省政府83号文和187号文规定,仅需支付上述3个煤矿昔日取得时支付的1.4亿元价格的100%-2.8亿进行经济补偿即可,无需走市场化评估方式支付高达65.16亿元的对价。而仅仅这一项,就可为华润电力节省62.36亿元并购款。

更何况,双方签订协议之时,金业集团手中的中社、红崖头两矿的探矿权已经过期,华润电力或仅用支付2700万元就可直接获得两矿探矿证,根本不需支付65亿对价。

2009年11月15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出具的《关于中社红崖头井田探矿权延续转让及划定矿区范围意见的函》显示,中社和红崖头两矿的探矿权分别已于2007年12月29日及2009年1月24日后过期。

因此,彼时已经获得当地政府批复的华润电力,实际上最少仅需支付2800万元即可获得中社、红崖头两矿采矿权,最多仅需支付2.8亿元即可获得原相、中社、红崖头三个矿采矿权。但华润电力最终绕过政府批示文件,执意以市场化评估方式,最终多支付高达62亿元予金业集团,在这个过程中巨额国有资产流失,绝大的价差就这样看似合法地进入了私人的腰包。

更为奇怪的是,华润电力不仅坚持以65亿评估价坚持交易,在后续的收购过程中,还额外付出高达44亿元对价,致使整个交易价格实际上由79亿元骤升至123亿元。

2010年5月,太原华润和金业集团签署了《资产转让协议》,明确约定三个煤矿的采矿证应在三个月内办理到太原华润名下,否则金业集团应返还华润方支付的所有价款并向华润电力支付收购对价20%的违约金。

另一方面,2010年以后国内煤炭市场行情一路下跌,煤炭价格由最高2000元每吨一路下滑至400元到500元低点,这意味着,当初在高点收购的金业集团煤矿评估价也相应发生变化。 但在对于上述缺失两个探矿权的无效交易,华润电力和太原华润既未选择中止交易,又未让对方支付违约金,而是按原协议坚持履行。及至三年后的2013年9月,华润电力姗姗发布公告《山西煤矿的最新资料》,称太原华润已经于2013年9月3日取得了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中社井田和红崖头井田的探矿权证。太原华润会继续获取签署煤矿的采矿权证的程序。

就这样,一边是中社、红崖头探矿证迟迟未交付,一边是总计高达123亿的巨额支付款项,对于这笔多付了将近65亿的矿产交易,华润电力却在长达四年时间中始终执著推行,并且坚持不追究金业集团的违约责任。

这样的蹊跷事当中必然隐藏着不能见光的猫腻,这是任何一个知道相关情况的人都会得出的结论。然而,这个如此明目张胆的弊案,先后被两名记者实名举报后,相关的调查却被人为的压制了整整一年多,可以想见,这背后所涉及的“大老虎”绝非等闲之辈。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