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警报系统 速传食安讯息

【新唐人2013年12月22日讯】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于2000年1月通过“食品安全白皮书”,当时主管健康及消费者保护的执行委员柏恩(David Byrne)还信誓旦旦,相信白皮书内的倡议可从根本上回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合理疑虑,重建并维持他们对欧盟食品安全的信心。

据中央社报导,欧洲于1979年建立“食品及饲料快速警报系统”,不仅在追踪含马肉产品上立功,去年9月,捷克假酒造成36人死亡,也是靠这套系统迅速通知其他国家调查是否有遭污染的产品。

10多年后的现在,比利时法语区养蜂业组织(CARI)行政代表布鲁诺(Etienne Bruneau)仍说,“不,我可不信超市架上那些商品”。

布鲁诺认为,连蜂蜜这么单纯的东西,都多的是混杂劣质蜜等不肖手段,遑论其他成分多元复杂的食品。

在台湾,随便上网搜寻,就可以找到很多宣称“来自欧洲”或通过“欧盟认证”的奶粉、水果、橄榄油等各种食品,这样的广告标语,暗示了不少台湾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仍然信任欧洲的严谨规范和品质把关。

但今年,一向鲜少出现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的欧盟,发生汉堡及冷冻千层面内的牛肉以马肉混充的跨国丑闻,由于商品在欧洲单一市场流通,当有一国出现食品安全疑虑,其他国家也神经紧张。

马肉虽然在欧洲许多国家都可供食用,问题在于以赛马等非食用马肉混充牛肉,有药物残留及标示不清等问题,属于食品诈欺。

当时,欧盟通报所有成员国针对马肉进行抽样检测,并仰赖“食品及饲料快速警报系统”(RASFF)分享问题产品的资讯,以随时追踪流向,视情况可迅速下架或扣留,成效获得肯定。

这套即时更新资讯的“食品及饲料快速警报系统”不仅在追踪含马肉产品上立功,去年9月,捷克假酒造成36人死亡,也是靠这套系统迅速通知其他国家调查是否有遭污染的产品。

欧洲于1979年建立这套系统,如今不仅可用于分享境内产品资讯,进口商品若在入境国被检出问题,也会登录,以提醒其他成员国留意,可说是欧盟阻绝境外黑心食品、遏止境内食品诈欺的利器。

这套系统在马肉危机中发挥了功效,欧盟执委会正计划扩充系统运作范围,让黑心食品更难流入市场。

根据欧盟执委会今年6月发表的“食品及饲料快速警报系统”年度报告,2012年欧盟接获8797起食品疑虑案件,其中就有526起攸关市售产品重大风险,比例不低。

也就是说,台湾消费者所信赖的“来自欧洲”食品,不乏可能对人体或动物造成健康风险的货色。

除了这套警报系统,马肉诈欺事件爆发后,法国议员要求欧盟执委会在法规上改善即食食品的追踪及标签制度,尤其要标明产地国及所使用的肉类成分;欧盟另也采用了可追溯食品上一个贩售来源及下一个配送目的的标示。

事后来看,这些都是亡羊补牢的做法,只要有商人抗拒不了利润的诱惑,就必然还会出现新的食安事件。

举例来说,距离马肉诈欺事件爆发还不到1年,瑞士媒体就发现境内仍有餐厅在生食的“鞑靼牛排”(steak tartare)中混入马肉。在英国,去年就通报了1380件食品诈欺案,比2010年剧增2/3,估计是经济衰退、原物料成本涨价造成的负面影响。

再以欧洲广泛食用的橄榄油为例,连身为欧盟最大橄榄油生产国的西班牙,去年都发现多达1/4的检测样本不合规定,尤以纯度不足为大宗。

欧盟食安疑虑罄竹难书,消费者也必须学习自保,越来越多人在超市购物时,不再像过去只注意品牌、口味或热量,而会细看成分及产地。

比利时一家蜂蜜专卖店业者说,部分供应商会采购较低价的中国大陆蜂蜜,混入欧洲蜜,以降低成本,而这些低价蜜未必都通过重金属等检测,经媒体报导后,消费者都变得更谨慎。业者说,在专卖店里,即使包装上确实注明产地来自欧盟,还是有很多人再三询问,确认蜂蜜来源、是否混蜜。

这也许是食品诈欺事件最令人遗憾的后果,即使人们可以想出更严谨的法规、制订更高代价的罚则,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及商家的信心,一旦丧失就再也回不去了。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