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获准退休院士:我厌烦了 不愿再被当花瓶

【新唐人2013年11月27日讯】(新唐人记者唐迪综合报导)前不久,已届80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国舫向校方提出退休申请,并就此事接受了央视的采访。节目主持人即兴连线采访了“中国唯一获准退休”的院士秦伯益。今年81岁的秦伯益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当年选择退休是因为“不愿再被当花瓶”,不愿再“被利用”。一时间“花瓶”一词成为大陆各大媒体地相关报导竞相使用的热词。

秦伯益:只不过当个花瓶 厌烦了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是行政》色彩很浓的机构。目前两院院士的人数不超过1500人,年龄主要在70岁到89岁之间。人大教授顾海兵调查后发现,大多数国家的科学学会的会员只是荣誉称号,不具有经济和行政的意义,然而在中国,院士成了“爵位”,一旦选定,官方不能辞,私人不能退。

11月25日央视播出“院士何时退休?如何退出?”的访谈节目。接受采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国舫表示,他最羡慕的就是“中国唯一获准退休”的院士秦伯益。于是,主持人白岩松连线采访了秦伯益。

秦伯益是著名药理学家。早期从事国防工业毒物的毒理及防治研究。长期从事神经精神系统新药评价工作。秦伯益院士是全中国的两院院士当中,唯一一个被正式批准退休的人。
  
秦伯益在节目中表示,自己现在想做一个自由撰稿人,想把自己退休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
  
主持人问:“您曾经有一句话让大家印象非常深,说院士不应该是花瓶,这是否来自于你的感受,或者写完了以后是一种提醒?”

秦伯益回答:“是一种感受,我从62岁当上院士到2002年70岁写这篇文章,这8年期间,我是很认认真真的做社会工作的,后来我逐渐发现,其实只不过当了个花瓶,我厌烦了,我不愿意再被人家当花瓶了,我觉得我自己有更有兴趣的、更重要的事情是要做。”

他还质疑道:“人们真的喜欢观赏我们这些銹迹斑斑的古旧花瓶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秦伯益的这番话语立即成为这两天大陆媒体竞相报导的热点。

对此,《希望之声》26日采访了原中国外交学院胡石根教授和东南大学法学教授张赞宁。他们表示:中国的院士被北京利用为政治工具,并且已经利益化,远远不只是花瓶的作用。

曾经担任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讲师的胡石根认为,北京招揽科技界精英做院士有政治目的。他说:“他们主要是把它当作工具,用的时候就把它拿起来用,没有用就把它扔到一边。他们要论证政策的合理性,执政的合法性。很多人它还沈溺在名和利益当中。”

东南大学法学教授张赞宁认为,北京选择院士有其目的性。他评论说:“共产党的政治是需要政治花瓶的,不光院士是花瓶,它的民主党派也都是花瓶,政协委员包括人大代表也都是花瓶。院士的评审并不公平,很多该评没有评上的。首先一个条件也是政治条件:你必须是听党的话。如果不听话的你本事再大,也评不上。”

有媒体揭露院士背后存在利益因素,披露作成国家课题组长的院士可能掌握几千万、上个亿、几十个亿的这种经费,来从事国家紧急项目的攻关。因而,中国各地各级机构都愿意抢院士来挂名,从而获得一些学术和经济上的利益。如大学校长由院士挂名,可以吸引学生报考等。

分析指,在中国,当选院士不仅关系到学者个人的荣誉和利益,也与该学者所在机构以及当地政府的荣誉与利益密切相关。在这种扭曲的利益格局中,高校或研究机构拥有院士就意味着占有了得天独厚的学术话语权。正因如此,众多机构乃至政府部门都想尽办法争抢院士,院士的遴选与管理机制也由此出现严重异化。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