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上海人的独特习俗

【新唐人2013年8月11日讯】上海是一个古老的大都市。从先秦至元代,上海渐成为粮、盐产地。明代起,上海发展为重要的棉纺织基地。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为中外观瞻之所系”。尤其在中华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有“东方巴黎”的美誉。

上海地处江南,因此,上海的民俗与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处。上海开埠以后,日渐成为一个江海通津、人烟稠密、华洋杂居、五方杂处的城市,又给原有的风俗增添新的内容。上海风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上海有着独特的方言“上海话”,具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保留着许多松江方言留给它的古老语音和词语。

上海花会

上海常有花会举行,相沿成习。花会旧称“香会”等。汉族民间于新年等节日进行的各种游艺活动的统称。源于元代佛教的“行像大会”。流行于北京等地区,一年四季者有活动,是民间传统自娱性的群众文艺组织,形式多样,城乡皆有,深受中国民众的喜爱。

上海花会中最著名的是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的“兰花会”和九月间的“菊花会”。花会多在城隍庙西园(今豫园)举行。兰花会一般为期3天,参加花会的兰花盆上,贴着写有种花主人姓名的红纸条,各色名贵兰花争奇斗妍,品花者流连徜徉其中,慢慢品味,最后评出最优的“状元花”。“菊花会”通常在豫园“四美轩”举行,也是名花丛集,蔚为壮观。时至今日,每逢花开季节,一些公园亦常举办兰花、菊花展览。

饮食

上海民众日常饮食的主食以米饭为主,偶尔以馄饨、面条等作为调节。传统家庭早饭以隔夜的剩余米饭加水制成泡饭,并辅以酱菜、咸蛋和腐乳等。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
如在小摊提供的早餐则以豆浆、油条、大饼、粢饭最为常见,因而被沪上民众称为“四大金刚”。

上海菜当地人称为本帮菜。最初为上海本地居民的家庭料理,后各地移民纷至沓来,上海菜开始吸收各地不同的风格,调和成今天以浓油赤酱、淡雅爽口、醇厚鲜美、咸淡适中的本帮菜。除一般烹调手法外,本帮菜擅长糟味,极富江南地区特色。

走亲戚你要记住带点礼物。你一到,主人会寒暄一番,然后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宴请时主人未入席,请你不要急着动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开始进餐。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会先吃饭。宴席散后,主人不让客人收拾碗筷,并且再次上茶,烟,糖果,瓜子等。有客人在,主人不扫地不打骂孩子。客人告辞,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车站或送上车。

在上海人的婚宴中,宴席开始时你一定要记住祝愿新郎新娘“百年和好,白头到老”;宴席过半后,新娘再一次换装(一般在宴席中要换三套服装),在新郎的陪同下向参加婚宴的来宾敬酒点烟。记住你一定要大大方方地接受,不要推让,否则会让人不高兴。

上海人的习俗

1、生育
  
产前,家人备好蛋、鸡、红糖、枣子、苦草,外婆送来婴儿衣服(俗称脱毛衫)、“催生饭”。产后,亲友上门送产礼(俗称十五羹)。婴儿出生第十二天称“十二朝”,产妇家人向亲友分送红蛋、馒头、圆子、板糕。满月做圆子,请亲友。周岁(俗称“期过”)喜庆,更为隆重。

2、寿庆
  
老人过生日时,子女为之庆贺,称“做寿”。旧时,富裕人家设寿堂,挂寿幛,张灯结彩、备寿酒,宴亲友,晚辈向寿翁寿媪拜寿,亲友则赠寿礼。一般人家做寿桃、圆子,吃面条、馄饨,此习延续至今。80年代时兴以大蛋糕作寿礼。

3、建新房
  
民间视建新房、迁新居为大事,亲朋好友主动相助,有的馈送礼品,以糕、酒、肉、爆竹等居多,名为高头人情。上梁时,正梁上贴安梁大吉的红纸横幅,并放鞭炮。迁入新居时,穿新衣,贴对联,宴亲友。这些习俗,至今尚存。

4、寄亲
 
也称“过房亲”、“寄拜亲”。旧时,父母为了解除孩子的关煞,免其蒙难夭折,选择生肖相合者认作寄父母。孩子改姓换名(叫做寄名出姓)后,送往寄父母家祭祖拜灶,事后,仍由生父母抚养。此俗现已不兴。
  
5、忌日
  
旧时忌日,于孙供祭食,燃香烛,焚纸钱、锡箔、冥衣、纸箔,跪拜致敬。有的还要请人念经超度。60年代后,此习一度废止,现渐有恢复。

6、迎神赛会
 
迎神赛会由来已久,每逢干旱严重或虫灾泛滥时,人们抬着刘猛将军、城隍偶像巡行街头郊野,祈求天神驱邪降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迎神赛会队伍前面,旗伞缤纷.彩龙飞舞,鼓乐喧天;后面,成千善男信女执香护送,四乡群众争相观看。中共建政后,此俗已废。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