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跪拜磕头尊老敬贤的习俗

【新唐人2013年8月9日讯】中国人会自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施行跪拜和磕头的礼节。跪拜和磕头在家中表示孝道,在外面表示崇敬和感激。还有对宗教和上天的敬畏…单从磕头这样的礼节,就足以证明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跪拜磕头尊老敬贤一种礼仪的体现

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

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过去,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晚辈会给长辈拜年,会施以磕头和跪拜礼节。有的青年及成年人还要几人一组去邻居和亲戚家中磕头。这段时间,家中正屋挂着家谱牌位的画卷,门前摆放供人磕头的席子。客人来时,首先站在祖谱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头三次。然后给年长并且辈分大的人磕头三次。如果有儿童参与,并且与被磕头的人有非常亲密的亲戚关系的话,就要给儿童压岁钱。磕头大体分两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时候,主要去邻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后的几天,拜访其他亲戚时进行。

跪拜

宗教学上的跪拜起源于上古巫祝中的祈祷。在汉代后经发展,跪拜之礼仪也成了一种修行法门。里面暗藏养生修炼的口诀。教徒跪拜神像一是净化心灵,表示对神仙佛祖们的景仰尊重。二则可使身心慧光圆通,养生修炼。

对宗教和上天的敬仰,也是以跪拜来表示的。如古时的求神祭祖,无论老翁少男,常常是虔诚的跪拜,祈求上天的保佑,风调雨顺,国顺民安。跪拜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不仅中国古代如此,亚洲大多数国家都如此。

旧时,新婚夫妇在婚礼上是要跪拜祖宗和父母的,婚礼后第二天,正式拜见高堂的开场白,也是由跪拜开始的。在新年等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里,家人的跪拜祝贺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至今,东南亚一带,华人仍旧保持传统习俗,新年向长辈跪拜祝贺,还是很流行的。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跪拜磕头的方式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见长辈的常礼。一般是拜访、或长辈来访时,应当主动向前说:“我(自己名字或辈分、身份)给XX磕头了。”并可以说句祝福的话,而后,正面对长辈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头。长辈若接受了这一“头”,也必须有所表示,大多要给钱的,并说句“给你喝壶茶(或喝壶酒)吧”,或者“买双鞋穿吧”之类的话。否则(如表示谦虚或不想破费),就要在晚辈作揖后,及时说“不必磕啦”、“免磕了吧”等话语,最好同时伸手扶住对方身体以阻止继续磕头,因为只要“头”磕下去就要掏钱的。

一拜三叩,这是隆重的礼节,大多是以下场合,初次见面的长辈,见祖宗级的长辈,拜见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师,拜年,拜寿,拜谢等场合。其仪式是先做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个头后,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后磕下第二个头,同样再磕下第三个头,最后起立。不要像“捣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头接连触地三次,那是失礼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礼仪外,还有些与某种仪式相关的规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庙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场中的多种繁缛礼节等,各有些独特的规矩,而且大多比较繁琐,姑且不论。下面只聊聊过去听说的三个特例磕头(不是影视戏剧编排的那样)。

一是敬神、祈福、许愿时的“三拜三叩”。其仪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头,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个头后,起身站立、后退半步;停数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头,即第二个“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个“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间的数秒时间可以默许一个愿望或同一愿望(小时候跟随大人们做过)。
二是所谓的“三拜九叩”,是拜见皇帝的礼仪。

此外,三拜象征人三宝精气神,道三宝道经师,天三伯日月星,象征三才。九叩象征纯阳之数。三拜九叩能使阴阳平衡,调七情,去六欲。心态保持平和。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