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政府靠卖地 还能活多久?

【新唐人2013年7月19日讯】《中国经济周刊》讯,近期,国家审计署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18个省会和直辖市,有17个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来偿债,比例高达95%。

受财税制度和偿还地方债券等因素影响,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来看,土地财政仍然难以遏制,不少地方政府仍然会坚持吃土地饭。无论是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均可发现地方政府依然不停地储备土地。近年来,河南平坟事件、河北曲周铲麦地事件等,均有地方政府收储土地的影子。

当下中国最小行政单位——乡镇一级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一位业内人士甚至指出,至少未来5年,土地财政难以退出。但另一方面,土地财政对于地方债的贡献能力,却未必越来越给力。《审计结果》显示,由于2012年土地出让收入比2010年减少135亿元,降低2.8%,扣除成本性支出和按国家规定提取的各项收入后的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减少179亿元,降低8.8%。以上资料说明,上述地方政府2012年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尚不足以偿还其对应债务,即“入不敷出”。(经济周刊文摘完)

得益于上届政府在交接之际推出国五条的逆向刺激,上半年房地产再现疯狂,维持涨势。土地市场更是火爆,一线城市政府一边大呼小叫表示打压高房价,一边私心窃喜地把巨额卖地收益笑纳于囊中。论者析曰:中国房地产调控困局,受制于两种力量博弈,只要其中一方面没有形势明朗,本届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只能表示沉默。

此两方面一是中央与地方财税制度不革新。十年调控海市蜃楼,主要原因在于中央要求地方控制房价,但没有给地方提供财政收入代替产品。房地产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最大产品。中央有权剥夺这个产品的功能,但中央却没有能力设计出一个可替代房地产功能的财税收入产品,最终导致每一次调控只存在于民众的期望之中,存在于舆论的宣传之中,存在于政府的档之中!

二是土地招拍挂制度不革新。这是中国房地产困局的经济根源,政府垄断土地,把房地产产业中最稀缺资源打造成由政府行政之手控制而非由市场之手调节,中国房地产格局最终成为公权力衍生出的怪胎,从土地开发到品质监管,全由政府垄断,开发商和购房者只是这场盛宴的付费过客。

但无论如何,土地财政终究也要受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制约。时下,特别是中小城市,住房供求关系的逆转日趋明显,后续的终极购买力跟不上来,开发商购地的热情势必消减。这已构成当下决策层最大的难题之一,改不改,怎样改,拿什么作替代物?学者无不建议建言以房产税为地方财政新的财源。但说者容易做者难,若无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搞不好,难免又成为引发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危机的导火线。

近期以来,中国经济层面种种危机征兆凸现,改革形势刻不容缓,但,改革本身再住向走一步,则也是——“亚历山大”:

一是近期经济呈加速下滑态势,对改革是正面刺激,抑是恶化环境,难有定论。李克强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回答记者关于新政府的施政目标时,首先强调的是”持续发展经济”,他说实现2020年的目标需要年均增长7%的速度。要是跌破了7%呢,中国的决策者,又将何去何从?二是高层决意放弃传统的刺激手段,以免重蹈覆辙,但如高盛分析家所言,“没有选择更坏,但也没有找到次优”。

第三是缘于执政行为优先次序的安排。外界评论,经济改革已被置于反腐和整风之后的第三序列,此说应属无稽之谈,但要等到今年10月二中全会开后才能最终确定改革方案,这又令市场不免焦虑,不能不影响到企业和个人当期投资,今年经济下滑的颓势看来已经注定,再无回天之力了!

再回到题头之语,执政高层,再不拿出改革的新东东,等各地政府把脚下的那片土地都卖完了,那迎接下任政府的首脑又将是什么?要他们一上任,就宣布——政府破产吗?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