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科莫 大湖边的丝绸之都

【新唐人2013年07月18日讯】虽然没有嫘祖传说和织女神话加持,濒临大湖的北意科莫(Como)却是历久不衰的丝绸之都,几个世纪以来为王公贵族和时尚名家生产最绚丽精致的丝织品。

据中央社报导,古代中国严守丝绸制造技术,不过根据历史纪录,意大利大约在11、12世纪时已经懂得养蚕、种桑、缫丝和织绸,科莫的丝织业在16世纪时进入鼎盛时期,不仅养活许多农人和工匠,也创造无数纺织大亨。

科莫丝绸教育博物馆馆员洁拉琪(Ester Geraci)告诉中央社记者,与北意其他邻波河平原的城市相比,科莫的地力不够肥沃,且地势崎岖不适合栽种榖物,在丘陵上种桑、养蚕成为农家重要收入。

科莫位在大湖边,为丝织业的染整提供丰沛水源。

丝绸博物馆让访客可以遥想数百年来的科莫人是怎样手脑并用,编织出精美的绫罗绸缎。馆内的机械全都是可以实际操作的古董真品,只是担心耗损,所以采取静态展出。

意大利的丝绸业与中国相比虽是后起之秀,却展现了精湛先进的工程设计能力,即使在号称黑暗时代的中古世纪,也开发出许多精良、分工精细的设备。

科莫的冬天湿冷,养蚕人在木制蚕窝的底部安装了加热器,以免蚕宝宝着凉。

波隆那(Bologna)的工程师在14世纪时已经建造出结构复杂的捻线机,随后传入科莫一带并加以改良。馆内有1部19世纪打造,分为3层、高度超过两公尺的捻线机,利用水力带动,可以同时加工288捆纱线。

纺织业是劳力密集的产业,当意大利城邦越来越富裕,劳动力也越来越昂贵,荷兰等北方国家的低价品带来竞争压力,于是研发更省人力的机械、制造更精美高端的丝绸,是产业升级的关键。

提花的编织需要多人同时操作机械,科莫在19世纪引入法国人贾卡(Joseph Marie Jacquard)设计的穿孔织布机,大大提升生产效率,甚至引来工人抗议惟恐因此被机械取代,这些织机的穿孔卡更成为现代计算机的前身。

科莫擅长印染艳丽多彩、图案多变的布料,即使面对印度和中国廉价织品威胁,透过设计和细致的完工手续,至今仍是高阶布料首选,像是教宗祭袍、时尚品牌的丝巾和领带通常还是指名要“Made in Como”。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